目前分類:化石新聞 (10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別人家小孩挖沙挖土當遊戲,英國這個小女孩卻挖出一個有一億六千萬年歷史的遠古動物化石!而且是英國首次發現,全球出土的也不到十個。

 

年方五歲的愛蜜莉.包德瑞(Emily Baldry)去年三月跟著爸爸強恩,來到英國南部格拉斯特夏的科茲窩水上公園,但目的不是玩水,而是第一次嘗試古生物挖掘。

 

結果愛蜜莉初試啼聲就挖到寶,挖出一個直徑約四十公分的菊石(Ammonitida)化石,學名「Rieneckia odysseus」,生活在一億六千萬年前的侏儸紀。後來愛蜜莉把這個寶貝交給正牌古生物學家霍林渥斯,花了一年多時間整理,日前開始巡迴展出。

 

菊石非石頭,是已滅絕的頭足類,外觀似鸚鵡螺,但真正近親是章魚、烏賊及魷魚。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由時報記者蔡宗憲/恆春報導〕墾丁又現罕見物種!屏東後壁湖保護區近幾個月來發生多起生態破壞事件,不過長久以來的保育工作仍見成效,墾管處人員上月底下水觀察時發現從未見過的海膽,經學者鑑定後證實是台灣罕見的「輪刺棘頭帕」海膽,首次現蹤讓居民相當興奮。

墾管處人員五月下旬進行海底夜間調查時,在出水口海域水下五米處發現一隻未曾見過的海膽,連忙拍下照片帶回研究,遍尋圖鑑後卻無法辨識種類,只能求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海膽權威趙世民博士。


趙世民鑑定後發現這種海膽叫「輪刺棘頭帕」,是墾丁海域首次記錄的物種,通常分布在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向北可分布到日本相模灣,但在台灣海域並不多見,屬於小型的海膽,體殼直徑通常只有三到四公分,模樣相當特別。


「輪刺棘頭帕」海膽的發現,讓墾丁海域的海膽種類數達二十四種,墾管處保育課指出,海膽以藻類為食,清理出來的空間有助珊瑚蟲著床生長,挖的洞穴可供其他生物躲藏,增加海洋生態生物多樣性,被認為是珊瑚礁生態系關鍵物種之一,值得民眾共同保護。


墾管處表示,上月在保護區發生的海膽盜採案件,雖然嫌犯認罪並接受裁處,但生態環境破壞甚鉅,也呼籲民眾發現盜採案件踴躍向警方報案。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在美國發現了一種長度超過5公分的巨型螞蟻化石,相信這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的螞蟻。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科學家之前也曾在歐洲發現過非常類似的化石,年代也在大約5000萬年前。 科學家因此認為,歐洲和北美大陸,在當時可能比現在近得多,這種大螞蟻可能會經過當時存在的連接通道在兩個大陸之間遷徙。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新的研究指出,在坦尚尼亞北邊納特隆湖(Lake Natron)湖岸一址找到了人類腳印的化石,這個發現為我們捕捉到了大約在十二萬年前的一刻:有一群人正閒蕩著走過濕濘的火山灰,往某個未知的目的地前行,而這些人是我們古代的人種—智人。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Brian Richmond,於四月十三日的古人類學學會(the Paleoanthropology Society)的年會中,公布了這項驚人的研究發現。

在人類化石的紀錄中,腳印的化石是極度稀有的,並且因其可以揭露我們遠古親屬骨骼和行為的獨特資訊,而受到高度重視。這些2010年在Engare Sero這個地方新發現的腳印總共超過350個,其中沒有任何的動物腳印。

Richmond指出,有一組腳印往東方走去,而且從他們蹤跡中明顯的步伐長度判斷,顯然是許多走路、跑步或速度介中行進方式形形色色的人們所留下來的。不同的速度指出了這些人並非一起旅行的夥伴。至於另一組腳印,則是由十八個一同走向西方的人所形成的。

為了要更了解這些古代的旅行者,Richmond與他的同事將這些腳印化石,與來自肯亞依勒雷特地區的現代男女,在實驗中以各種不同速度行進,所獲得的一組腳印相比。基於這些腳印的大小,研究團隊歸結出,這群古代人類是由男人、女人和小孩所組成,其中女人較男人更多。

Richmond表示:「這個證據描繪了古代人類社會群體一同旅行的樣貌,它在化石紀錄中為人類的實際行為提供了一瞥。」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國時報【劉正慶/綜合報導】

美國古生物學家最近在大陸內蒙古道虎溝地區,發現一隻距今一.六五億年的大金蛛化石,美國堪薩斯大學教授塞爾登在英國皇家學會期刊《生物學快報》發表成果報告指出,這一發現表明,大金蛛肯定擁有一個異常古老的血統。

被研究人員命名為「侏羅紀蜘蛛」的化石,是一隻成年的雌性蜘蛛,而這一體長約二.五公分、寬約一.二五公分的史前最大型蜘蛛化石,與現代蜘蛛後裔大小相當,連腿部末端像刷子一樣的剛毛都清晰可見。

化石出土所在地區,在恐龍主宰的侏羅紀時期,位於一個火山區的湖泊中,由於節肢類動物身體脆弱,在地質變遷過程中極易受到破壞,因此這一時期的蜘蛛化石十分罕見珍貴。

專家研析,這隻保存完好的史前蜘蛛化石,可能在一次火山噴發中,瞬間被火山灰掩埋,才不會腐爛保存至今。大金蛛的蜘蛛網寬度達一.五公尺,連小鳥落入網中也插翅難飛。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9日電)中興大學校友、恐龍化石家黃大一,7年前在大陸雲南發現怪石,去年經德國波昂大學確認是「原蜥腳恐龍」胚胎的實體化石。黃大一今天表示,盼將台灣帶進世界恐龍研究領域。

 

中興大學化學系畢業的黃大一,目前擔任美國天龍科普國際基金會亞太辦事處總監,因緣際會跨足古生物領域,2004年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發表恐龍育幼行為的論文。

 

黃大一表示,2003年他在雲南祿豐大洼,無意間發現1個長相怪異的石頭,直到去年初,經由德國波昂大學古生物系學者鑑定分析,確認是世界上最古老恐龍胚胎的實體化石,屬於2億年前的晚三疊紀到早侏羅紀的原蜥腳恐龍。

 

黃大一指出,這項發現成果在去年的「國際恐龍蛋與貝比研討會」正式發表,引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物系教授瑞茲(Robert Reisz)的興趣,促成彼此合作,將投入雲南1處最早期原蜥腳恐龍孵育場的研究,並將尋求台灣及大陸跨領域學者的加入。

 

黃大一今年3月再度赴雲南現地考察,另發現成年恐龍化石,他研判現地可能是世界最早期原蜥腳恐龍的孵育場。為進一步研究,目前除瑞茲同意擔任計畫主持人,他們希望邀請中興大學加入研究團隊。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科學家今天公布在非洲西部發現的化石,這項發現讓多細胞生命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還要往前再推至少15億年。

新發現的有機體構造究竟有多複雜,絕對會引發激烈辯論。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在加彭(Gabon)山間發現、用肉眼即可辨識的生物,已徹底顛覆了標準的演化時間表。

身兼研究主要作者的波瓦迪大學(Universityof Poitiers)研究人員阿爾班尼(Abderrazak ElAlbani)說:「一直以來,科學家都認為複雜有機生命起源於6億年以前,不過事實上可能是超過21億年。」

阿爾班尼表示,目前已經發現超過250個樣本,形狀就像餅乾一樣,邊緣呈不規則狀、內部呈塊狀。

他在電話中告訴法新社:「它們有各種不同的形狀,尺寸從1到12公分不等。」

 

圖片及連結提供:艾力克搜尋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科學家表示,加拿大西部亞伯達省希爾達地區(Hilda)挖掘到的恐龍化石層,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恐龍墳場」:七千六百萬年前的一場超大暴風雨,把棲息當地的一千隻左右「尖角龍」(Centrosaurus)消滅殆盡。

 

位在亞伯達省北部靠近薩克其萬省的這處恐龍墳場,早在一九九七年就被發現,但最近出版的新書《有關角龍的新觀點》,確認當地化石層面積達至少二.三平方公里,內含數千片恐龍骸骨。

 

亞伯達皇家提瑞爾博物館古生物學家艾伯斯指出,這項重要發現說明當地尖角龍的數量約在一千隻左右,比科學家原先認為的多出甚多。這也有助於解釋為何加拿大西部荒地會有這麼多恐龍化石。在遠古時代,希爾達屬濱海區,溫暖且草木茂盛。科學家按化石分布研判,尖角龍是在同時間被消滅。可能是一場類似熱帶颶風的災難暴風雨。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研究員今天報告指出,人類足跡遍佈整個新大陸後,長毛象和其他巨型動物數量快速減少,也許能解釋全球氣溫為何會在大約1萬2800年前驟降。

 

一度聚集北美洲的100多種不同的草食性巨型動物,從消化道兩端排放大量甲烷。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吸熱能力是二氧化碳的30倍。

 

研究員認為,它不至於馬上引發全球暖化,但當所有溫室氣體產量突然減少,將會造成或至少有助促成長期冰凍的「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

 

如果真是如此,主要由人類活動影響氣候系統的時期--「人類世」時期(Anthropocene epoch),開始的時間就不是1800年代的工業革命,而是1萬3000多年前人類這種兩足食肉性動物大量湧進美洲的時候。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的史密斯(Felisa Smith)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自然」(Nature)提出估計報告,顯示如何拼湊先前未能解決難題的所有線索。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公佈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研究人員在研究150年前出土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化石時,在這種已知最古老的鳥類身上發現了化學殘留物,這是一項具里程碑意義的發展。

 

針對此種半鳥半恐龍的生物的發現刊載於5月10日至15日的「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新發現顯示「部份羽毛並不完全是先前所認定、長期分解的有機物質的殘留。」

 

研究團隊表示:「相反地,它們包括真實羽毛的化石碎片。這些羽毛含有組成現代鳥羽的元素,也就是磷和硫。」

 

該團隊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Manchester)地球化學家伍吉里斯博士(Roy Wogelius)為首,並與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史丹佛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合作。

 

伍吉里斯說:「過去我們討論鳥類和恐龍的實體關聯,現在我們發現了兩者之間的化學關聯。」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4/11

到底猴子是怎麼變成人類的?如今考古學界又發現了重大線索,2具前所未見的原人化石在南非首次亮相,為人類進化史補上缺口,有趣的是,這2具化石竟然是一名9歲小男孩不小心跌倒之後意外發現的。

 

陳列在玻璃櫃當中的就是前所未見的原人化石,考古學家說,他們是介於人類和猿猴之間的一種全新物種,2具化石分別是30歲上下的女性和不到10歲的小男孩,生活在距今將近190萬年前的非洲,他們的手臂相當長,兩手短而有力,類似猿猴,不過下半身的髖骨發達,兩腿修長,很可能能夠直立行走,甚至跑步,這一點又跟人類比較像。

 

同時具有人類和猿猴雙重特徵的新物種,目前暫時命名為南方古猿源泉種,將在出土地點南非公開展示10天。

 

值得一提的是,這2位人類老祖宗竟然是李柏格教授的9歲小兒子跟老爸一起出門考古的時候,不慎跌倒,才在腳邊意外找到的,也為這項重大發現增添一絲趣味。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2010/03/28 21:27

(中央社台北28日電)科學家宣稱,地球已進入新的地質時期,即新人類紀元。人類已對地球造成非常廣泛而前所未見的變化,我們可能正邁入地質史上的新階段。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科學家認為,由於環境污染、人口暴增、都市化、人類移動、大量採礦、以及化石燃料的使用;人類已徹底改變地球生態,勢必會影響到未來數百萬年。


專家憂心,人類對地球造成的傷害,將導致地球史上第六次大規模物種滅絕,數以千計的動、植物將不復存在。


這個稱為「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新時代,將成為單一物種行為所形塑的的第一個地質時期。「人類世」原意是指新人類。


儘管科學家早已非正式的使用「人類世」一詞長達10多年,科學界正考慮要將該詞正式端上檯面。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0/03/11 04:11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澳洲科學家十日宣布,他們已從包括恐鳥(Dinornis)與象鳥(Aepyornis)等巨大絕種動物的蛋殼化石中,取出去氧核醣核酸(DNA),為全球首例。不過,科學家提醒說,這不代表絕種物種應該、或者能夠以電影「侏羅紀公園」描繪的方式而復活。


澳洲伯斯市梅鐸大學的邦斯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表示,澳洲、馬達加斯加島與紐西蘭共十三處地點發現了絕種鳥類的蛋殼化石,他們從這些蛋殼化石已乾燥的內膜中分離出DNA。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皇家學會學報生物學專刊》上。


不會飛的恐鳥是鴕鳥的遠親,身高最高可長到四公尺,到十八世紀晚期前被紐西蘭的毛利人獵捕至絕種。至於象鳥則是像恐鳥與鴕鳥一樣的走禽動物,可長到三公尺高,半公噸重,但在一七○○年以前就因為歐洲人殖民馬達加斯加島而遭滅絕。儘管令人望而生畏,牠其實是草食動物。


研究人員說,從蛋殼上成功地發現古老DNA,「對於考古學與古生物學領域而言具有重大意義」。雖然蛋殼是有彈性的薄膜,在世界各地的化石中經常被人發現,但這項研究卻是第一個發現DNA可以從蛋殼中萃取出來。這項成就有助於科學家繪製遭人類滅絕鳥類的基因圖譜。


研究人員把蛋殼壓縮成粉末狀,以最新的雷射技術,用螢光綠化學顏料來凸顯在顯微鏡下的DNA「熱點」。萃取出DNA後,再利用簡稱PCR的聚合?鏈鎖反應將其擴大。PCR是鑑識科學家的標準工具,譬如用在取得著名的「基因指紋」上。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3/05 09:48

(法新社華盛頓4日電) 科學家今天指出,因巨大隕石撞擊地球,釋放出相當於10億顆原子彈的能量,造成恐龍滅絕,並盼此說法能平息長久以來對6500萬年前物種大規模滅絕原因的爭議。

 

一個由國際專家所組成的小組檢閱了20年來所蒐集與白堊紀-第三紀(Cretaceous-Tertiary,KT)物種滅絕相關的證據,。這場大滅絕消滅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生物,包括恐龍在內。

 

該小組的科學家認為大滅絕起因於墜落在現今墨西哥(Mexico)契克蘇魯(Chicxulub)一個約15公里(9英里)寬的巨大隕石。這起隕石墜落事件也為哺乳類動物成為地球主要物種鋪路。

 

刊登在「科學」雜誌(Science)上的這項研究指出:「撞擊地球的這顆隕石,據信釋放出比廣島原子彈還強10億倍的能量。」研究員表示,這樣的撞擊將地球物質以高速炸進大氣層,引發一連串事件,造成全球進入冬季,數日內毀滅地球上多數生物。

 

這個由41名科學家組成的小組,盼研究成果最終能平息造成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的爭論。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10/03/04 18:02 

(中央社台北4日電)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Telegraph)報導,一項新發現顯示,恐龍獨霸地球的時期可能遠比先前所知的早。


  古生物學家發現,2億5000萬年前有一種4隻腳的動物出現在地球上,並且是恐龍的祖先。這比原先所知的早了1000萬年。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體型類似大型犬的生物與恐龍的關係,有如黑猩猩之於人類。這種生物以肉和植物為食。


這批化石於東非坦尚尼亞(Tanzania)出土,負責分析的科學家鑑於關係如此密切,將這種生物暱稱為「始祖龍」(Proto-saur)。


研究人員推斷,恐龍與翼龍等其他近親,存在的時期可能比先前認為的早。翼龍是一種飛行爬蟲類動物,常稱為翼手龍。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1/29

恐龍是什麼顏色的?中國與英國研究團隊二十七日第一次有了答案:橙褐色。這是科學家首度握有證據、證明恐龍並不像過去認為的體色灰土,更重要的是,研究發現的恐龍羽毛顏色與結構,能進一步支持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理論,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期刊。

 

研究支持 鳥類由恐龍演化而來

 

過去的圖畫都把恐龍畫成棕色或灰色,那是因為科學家不知道恐龍到底是什麼顏色,因此只能以化石出土時的顏色來假設;不過中國和英國團隊研究中國東北出土的中華鳥龍化石之後,發現鳥龍羽毛中有兩種黑色素體,一種是真黑色素,另外一種為褐黑色素,團隊根據和現代鳥類的對比推測,認為中華鳥龍應該是全身覆蓋黃褐色和橙色相間的羽毛,尾巴則是橙白兩色相間。

 

中華鳥龍生存年代約在一億兩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團隊認為,從鳥龍的化石推測,這些帶毛的恐龍和古鳥類的身體,應該已具有以灰色、褐色、黃色及紅色為主要基礎的色彩,假設這些色彩可能產生不同比例的組合,那麼一億多年前的鳥類和恐龍或許也如同今天的鳥類一樣五顏六色。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12/23 中美科學家最新研究證實,生活在距今一.二五億年前中國遼西的「中國鳥龍」,能以「毒牙」先毒暈獵物,再飽餐一頓;此為科學界首次在鳥類祖先類群中發現「毒牙」。這項由中國東北大學鞏恩普教授率領研究小組取得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年十二月下旬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電子版上。

 

一九九六年,「中國鳥龍」的化石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被發現,屬馳龍類,生活在中國東北的史前森林裡,起初以為是一種原始鳥類,後經科學家證實為一種小型食肉恐龍,被認為是鳥類由恐龍進化而來的重要證據;它前肢粗短,爪鉤銳利便於捕食,皮膚表面長著絲狀衍生物,被認為應該是保溫裝置。

 

骨骼類似現今南美洲毒蜥蜴

 

鞏恩普昨天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他與美國堪薩斯大學合作者在研究「中國鳥龍」時發現,它的上顎骨外側有很特別的凹陷,同時上牙的外側也有近於垂直方向的凹溝。他認為,「這和毒蛇及分布在南美洲的毒蜥蜴骨骼特徵很類似。」

 

他們進而認為,「中國鳥龍」上顎骨的凹陷是毒液腺坐落處,該毒液腺與位於上牙外側凹坑裡的毒液管相連,通過此「傳輸系統」將毒液注入被咬噬對象的體內。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黃菁菁/東京二日電】2009/12/03

日本兵庫縣小學五年級學生住吉美侑在今年九月參加自然學校的體驗教學課程時,竟意外發現了白亞紀前期(約一億四千萬至一億二千萬年前)地層內的青蛙化石,住吉高興地說:「無法想像在那麼久以前也有青蛙!」

 

兵庫縣立「人與自然博物館」一日正式發表指出,這是日本首度發現完整的「角龍類」骨頭化石,這次發現的是兩隻形體較為完整的青蛙。青蛙化石的發現地是在兵庫縣丹波市和篠山市之間的白亞紀前期地層,十一歲的住吉用槌子仔細敲碎從這個地層挖出的岩盤看有沒有化石時,發現了青蛙化石。

 

化石的骨骼約有四十多個,最長的約一.五公分,前腳、後腳和背骨都很密集,研究員從腳和骨盤的特徵證實是青蛙的化石。日本曾在石川縣和岐阜縣發現過青蛙化石,但形態如此密集還是頭一次。

 

從青蛙的化石可以觀察出,當時的青蛙與現在的青蛙種類及身體構造稍有不同,但外表及跳躍的生態則大致相同。

 

發現青蛙化石的地層是在「篠山層群」的下方,至今已在此發現大型草食恐龍「丹波龍」以及被視為是日本最早的哺乳類之骨骼化石,再加上最新發現的青蛙化石,可想像出當時此地棲息著各式各樣、多彩多姿的生物。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約翰尼斯堡11日電) 科學家說,1億9700萬年前橫行地球的新物種恐龍,其化石今天在南非出土,這種恐龍可能是體型巨大雷龍的祖先。

 

被稱做「地球之爪」的這種恐龍,身長約7公尺,牠的化石在南非中部自由邦省(Free State)出土,發現者是約翰尼斯堡維玆瓦特斯蘭大學(Witswatersrand)一群研究生。

 

主導這項任務的科學家葉茨(Adam Yates)說:「我們知道有可能在這些骨片岩層中發現一些化石,不過沒想到這麼大量。」

 

他說,地球之爪的後裔似乎是大型的蜥腳龍。蜥腳龍是地球史上體型最大的脊椎生物。

 

葉茨說,今天發現的化石,只是一隻小恐龍的一部分,「肋骨和肩胛骨部份的生長輪顯示,這隻恐龍還沒發育完全,大概還不到10歲,就死在河邊或溪邊。」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10/14 11:23

(中央社台北14日電)山東省泰沂山脈與膠萊平原間的諸城市,最近被中外考古學家發現到一處號稱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化石成分最豐富的恐龍化石群,對人類研究恐龍提供了新線索。

  諸城市具有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被中國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龍城」。山東「大眾日報」介紹,它在1964年和1988年時2次大規模開挖,並裝架了具有世界影響的「巨型山東龍」、「巨大諸城龍」等鴨嘴龍化石骨架。

2008年1月起展開的第3次開挖,新發現3處大規模的恐龍化石埋藏地,挖出了1萬5000多塊恐龍化石。

3處埋藏地之一的恐龍澗化石隆起帶面積2.3萬平方公尺,是由多個化石密集區構成,其中庫溝恐龍化石長廊長500公尺,平均深度26公尺,呈45度斜坡分佈,化石高低錯落、層層疊疊,形形色色的巨型恐龍遺骸不規則鑲嵌在灰褐色岩石中。


專家考證,這些恐龍化石群形成於約7000萬年前,屬中生代白堊紀晚期,化石深具典型性、稀有性和代表性。

  諸城發現世界上最大恐龍化石群的消息很快在國內及國際間傳開,日本南韓前來參觀的地質愛好者絡繹不絕;「10.1」黃金週期間每天有成千上萬的遊客趕來先睹為快。


諸城市當局決定詳細規劃,並藉此發展旅遊業,目前已確定在恐龍澗按國際標準建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

  據了解,諸城恐龍澗恐龍化石群已被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命名為恐龍科研科普基地和地質科研科普基地,並通過國家地質公園評審,正積極申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奇觀。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