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化石新聞 (10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09/10/13

 

南韓國家文物局12日展示世界最小的恐龍腳印化石。這個2007年在南海發現的化石長1.27公分、寬1.06公分。南海位在首爾南方495公里。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10/09

 

在中國東北方進行挖掘的古生物學家指出,他們發現之前不為人知、花栗鼠大小的哺乳動物化石,可能有助於了解人類聽力進化過程。

 

在中國鄰近北韓邊界、化石豐富的遼寧省,古生物學家挖掘到1億2300萬年前、僅長15公分(5英吋)的生物化石。

此項研究作者之一、美國匹茲堡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Carnegi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館長羅哲西指出:「最令人驚訝且在科學上有趣之處是該動物的內耳。」

這項保存非常好的立體化石,可以讓國際研究團隊重建該動物中耳和下顎連結的結構。

而這項新發現可以用來說明哺乳動物中耳三塊骨頭和下顎分離,形成複雜且高性能聽力系統的關係。

羅哲西指出:「哺乳類動物具有高敏感聽力,遠較其他脊椎動物敏銳,而聽力是哺乳動物生存基本能力。」

要知曉2億5000萬到6600萬年前左右恐龍充斥的中生代時期,包括人類祖先在內的哺乳類動物生存技巧,了解耳朵的演化是關鍵。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9/10/07

法國科學家今天指出,他們已發現可能由重量逾40公噸的巨型蜥腳類恐龍所留下史上最大的恐龍腳印。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在新聞稿中表示,兩名業餘化石蒐集者今年4月在里昂東南方普萊涅(Plagne)的菊哈(Jura)高原,發現了特殊恐龍腳印足跡。古生物學家已證明此項發現。

CNRS指出:「根據研究人員初步檢查,這似乎是目前所見到最大恐龍腳印。」

「該腳印非常大,寬達1.20到1.50公尺(3.9至4.9英尺),相當於體重超過30或40公噸,高逾25公尺(81英尺)的動物。」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9/09/30

大陸中科院專家徐星日前在「世界古脊椎生物學會」年會上宣布,遼寧先前出土的五枚「赫氏近鳥龍」化石,擁有兩對翅膀、全身羽毛分布廣泛,連腳上都有羽毛,而其存在年代早於先前被公認為鳥類始祖的「始祖鳥」,為鳥類由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說法,提供強有力證據。

 

關於鳥類起源,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就有學者提出「獸腳類恐龍起源」的假說,論述根據是世界各地發現大量長有羽毛的恐龍化石,而早期鳥類化石,也支持這種說法,但先前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化石,年代都晚於距今約一.五億年的始祖鳥。而距今約一.六億年「赫氏近鳥龍」的出現,填補了這段恐龍與始祖鳥之間的進化空白。

 

赫氏近鳥龍這一物種,是徐星等人根據一不完整頭後骨骼標本命名,並鑑定為與鳥類親緣關係最近的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該化石距今約一.六億年,是目前世上已知最早長有羽毛的物種。徐星等人撰寫的赫氏近鳥龍研究報告,將刊登十月一號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

 

赫氏近鳥龍大小約和雞一樣,根據已發現的化石估計,其體型長度在五十公分以內,直立高度可達廿八公分,頭骨長度約六公分。這種恐龍同時生有兩種羽毛,一種是「恐龍絨毛」,生長在頭、頸部,另一種則與現代鳥類羽毛結構基本相似。

 

美國華盛頓大學專家克拉克認為,以前就有科學家假定恐龍演化為鳥類過程中,可能存在一「四翼階段」,而赫氏近鳥龍的四翼結構充足證明此點。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fter 150m years as a fossil, Belemnotheutis antiquus takes up its pen

 

The fossil record has been rewritten — in 150-million-year-old squid ink. The discovery of the perfectly preserved ink sac of a the inch-long cephalopod, a type of squid, has astonished palaeontologists.

 

The squid came from a site near Christian Malford in Wiltshire that is reknowned for producing extremely well-preserved fossils, but this is believed to the first time squid ink has been reconstituted.

 

To mark the occasion the scientists used the squid’s own ink to draw a picture of it and wrote the specimen’s Latin name, Belemnotheutis antiquus. Before it could be used, the pitch-black ink had to be returned to liquid form with a solution of ammonia.

 

The amazing preservation was the result of what palaeontologists call the Medusa effect - an unusually fast process of fossilisation — as the creatures turned to stone so quickly.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正確的報導在小不點的格裡,歡迎大家比較看看

2009/08/19

墨魚的墨經過了一億五千多萬年,顏色依舊黑乎乎的。


英國科學家在威特郡海底,挖掘出了一具一億五千五百萬年前的墨魚化石。他們取出墨囊裡的墨,繪製出了這隻墨魚的素描。

負責挖掘的英國地理學會會員威爾比博士說,通常只有動物的堅硬的部份有機會變成化石。多數的軟質部分都會在成為化石以前就分解掉了。不過,這具墨魚化石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急速變成化石,所以,墨囊和裡面的墨汁還能保存了下來。他研判,這隻墨魚是幾天以內就成了化石的。

威爾比說,經過分析,他們發現墨魚的墨汁一億多年以來品質都很固定。一億多年前墨魚墨汁的成分跟今天的幾乎完全一樣。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史前生物長毛象,滅絕至今已經一萬年了,不過這種全身披著長毛的重量級動物,到底是為什麼從地球上消失,卻始終讓科學家著迷,如今,一隻保存非常完整的長毛象寶寶,可能會成為解謎關鍵,現在就帶您到冰天雪地的俄羅斯,來一探究竟。

 

遠古時代的巨獸、長毛象,曾經在地球各個角落漫步,但就在距今約一萬年前的冰河期,長毛象神祕失蹤,從此滅絕,殺死長毛象的兇手,是劇烈氣候變遷,還是原始人類過度獵捕,一直是科學界的辯論焦點,而答案,也許就躺在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

 

俄羅斯北極圈內的亞馬爾半島,一位名叫尤里胡迪的馴鹿獵人,在雪地中發現了、至今保存最完整的長毛象遺骸,他以妻子的名字,將這隻大小跟狗差不多的長毛象寶寶,取名為柳巴,柳巴很快的被帶到日本慈惠會醫科大學,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技術,研究人員描繪出柳巴的骨骼、肌肉和內臟結構,也發現她的呼吸道和肺部塞滿了河水沈積物,因此推斷柳巴可能是在河邊溺水或困在泥漿中窒息而死。

 

除了柳巴本身的死因,這具完整度驚人的遺骸,也提供很多線索,包括長毛象生長的季節和當時的自然環境,而骨骼和組織樣本,未來還能進一步做DNA分析,對學者來說,雖然柳巴在4萬年前就已經死亡,但長毛象的生死之謎,才剛剛露出一線曙光。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世紀九○年代以來,遼寧省「熱河生物群」發現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化石,連結了恐龍與鳥類的關係、也牽涉到羽毛與飛行的起源,吸引全球目光。中、美古生物學家經過十一年研究,將在十五日公布史上第一個被發現帶有羽毛恐龍的足跡化石。

《新京報》引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指出,世界各地有不少帶毛恐龍化石,但牠們的腳部形態如何?一直沒有找到相應的足跡化石。直到一九九八年,他與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馮向陽、美國猶他州迪克西州立學院教授傑瑞德.哈里斯等人。在遼寧省四合屯找到一塊有三個半清晰足跡的化石,很可能屬於一種帶毛恐龍,這裡因為有頻繁的火山活動、動植物周期性地被火山噴出物與河流、湖泊的沉積物覆蓋等條件,才得以保存這塊「人類首次發現帶毛恐龍的足跡」。


足部似尾羽龍 體長一點五米

研究小組認為,這些足跡屬於一種被命名為「似鷸龍足跡」、本質和鳥沒區別、代表一類從侏羅紀到白堊紀早期的小型獸腳類恐龍,足跡最小幾公釐長、最大廿公釐長,依經驗公式推算,這批恐龍體長約一點五米。

邢立達指出,他們比對了現存已有的同時代恐龍足部化石,最終確定與「尾羽龍」的腳部極為接近。尾羽龍是在一九九七年出土的一種獸腳類恐龍,從化石看來,前肢非常小、不可能會飛、尾骨很短、脖子很長。胃部有一堆小石子,類似現代鳥類用來磨碎及消化食物的胃石,奇怪的是,胃石在獸腳類恐龍中,非常罕見。

非來自同個體 證明群體行動

尾羽龍尾巴頂端有一束扇形排列的尾羽、前肢上端也有一排羽毛,有明顯的羽軸、羽片,整體形態跟現代鳥類的羽毛非常相似。唯一區別的是,尾羽龍的羽片呈對稱分布,但包括始祖鳥在內的鳥類羽毛,則具有非對稱分布的羽片。一般認為非對稱的羽毛具有飛行功能。


研究人員從這三個半恐龍足跡判斷,它們並不是來自同一個個體的腳印,而是由兩到三個個體留下,由於恐龍的足跡保存時間很短,可以認定這些足跡基本上是同時形成的,因此研判這些恐龍是群體行動,這也是第一次得到「尾羽龍」群體行動的證據。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4/23 14:10

(路透渥太華22日電)研究團隊成員表示,科學家在加拿大的北極發現不知名的有蹼肉食性動物化石,這能協助解釋海豹如何從陸棲哺乳類動物演化為海洋生物。

這隻非常原始的動物,從鼻子至尾巴長約110公分(43吋),身體類似水獺,頭骨形狀與海豹關係比較密切。

它住在淡水湖或湖邊。

這種動物被命名為「Puijila darwin」,Puijila在印紐特人(Inuit)所操的印紐伊特語(Inuktitut)中的意思為小海豹,darwin則是向提出演化論的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致敬。

雖然這種生物並非任何一種現代海豹的直系祖先,這支科學團隊仍稱它為「會走路的海豹」。

這次探險的細節將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Nature)雜誌。中央社(翻譯)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專家呂君昌和歐洲學者雷姆斯,近日在浙江省東陽市發現罕見的翼龍類恐龍腳印化石。

東陽位於浙江中部,8500萬年前有蜥腳類、獸腳類及鳥腳類等多種恐龍在此生活。2008年11月,東陽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命名為「中國恐龍之鄉」。

 

據新華社報導,這次專家是在東陽市白雲街道吳山村實地考察時,發現10多個翼龍類恐龍腳印化石。比起此前在甘肅所發現的同類化石,東陽的翼龍類恐龍腳印化石數量多而且更清晰。

 

翼龍類恐龍以飛行為主,能在地上留下較深腳印並完整保存的機率相當低,而在一個表層發現這麼多翼龍類恐龍腳印化石,顯示當時恐龍在此活動頻繁,並印證在中生代時期,東陽是恐龍聚集繁衍之地。

 

東陽近年來陸續發現大量恐龍化石,種類豐富,既包括中國東陽龍、鴨嘴龍等骨骼,又有圓形蛋、樹形蛋、網格蛋等恐龍蛋化石。

2007年9月在東陽城郊胡公山腳下發現的一具恐龍化石,包括10個背椎、6個薦椎、2個前部尾椎和腰帶部分,呈自然連接狀態,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出土恐龍骨骼化石。980412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9年3月30日美國總統簽署公共土地管理法


在美國時間 2009年3月30日,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了一項聯邦公共土地管理法,限制美國境內違法採集與挖掘任何種類的化石(包含動物和植物),此依法令中任何美國聯邦土地在沒有許可證的狀況下將全面禁止採集與挖掘化石。並將只允許專業的大學和博物館進行採集。 根據此法律之 6304 章程,提出的一個例外,允許個人在聯邦土地上以休閒型態進行化石採集,但必須在合理數量之內,並且將採集到之動物和植物古生物資源用於非商業用途,其餘狀況皆須遵循 6306 章程之管制,我不是學法律的相關條文翻譯如下:

(一) 犯罪行為


  1. 在美國聯邦土地上企圖挖掘,採集,損壞,或以其他方式取得古生物資源。
  2. 若取得之古生物資源已違反聯邦土地管理法任何規定與法律,而將其交流,運輸,出口,接收或提供。
  3. 若取得之古生物資源已違反聯邦土地管理法任何規定與法律,而將其出售或進行購買行為。

 

(二)假造標識罪,任何人不得作出任何虛假記錄,標籤,或任何虛假鑑定,來隱瞞任何未經授權,出自聯邦土地之古生物資源。

(三)罰則,任何人明知違反法律,仍採購,採集,或僱用他人違反前述法條,一經定罪,可被判罰款或監禁5年以下之徒刑,或兩者兼而有之。

此外,而依據6308法條談到了沒收規定。所有古生物資源若違反6306或6307法規,所擁有的任何人,與其相關車輛和設備等參與違規行為之設備,應受以民事沒收,一經定罪則進行刑事沒收。

看來,大多數在美國西部地區,與部分中西部地區 (猶他州,俄亥俄州,內華達州,加州) 知名三葉蟲出土地點,是屬於美國的聯邦土地。未來化石開採與出口會受到大幅限制,Elrathia kingi 金氏艾雷斯三葉蟲以後可能不再是廉價三葉蟲了,而美國東部和部分美國中西部地區 (紐約州,奧克拉荷馬州) 大多數三葉蟲出土礦區是私人礦區,則不受此法限制,但由於出口時要提供相關文件,預料銷售成本會增加,除了三葉蟲外,可以預見美國幾項重要的化石商品,例如印第安那州的海百合,東南沿岸的巨齒鯊(Megalodon) 牙齒,都會受到此法影響。此法對化石蒐藏者而言是個壞消息,由於法規剛剛簽署完畢,很多美國賣家尚不清楚,因此近日在 eBay 買賣美國化石時,要小心商品被美國海關沒收的風險。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2009/03/17

不產象的台灣竟然在大甲溪流域石岡鄉溪段,發現三種象的化石,引起日本專家學者樽野博幸與國立科博館張鈞翔博士的矚目。兩位研究遠古象的專家日前到實地勘察、採樣,證實王鎮炎所挖掘到的象牙和上下臼齒,是首次在台灣發現乳齒象的化石。

現任日本大阪自然博物館課長的樽野博幸博士,是研究遠古象的專家,日前來台參觀多座博物館時,聽說台中縣社區大學學員王鎮炎陸續在大甲溪石岡鄉溪段,發現劍齒象臼齒、猛瑪象幼象臼齒以及疑似乳齒象化石,相當感興趣。特地與國立科博館研究長鼻目大象專家張鈞翔博士,到王鎮炎家中觀看、鑑定,並到大甲溪石岡鄉梅子鐵橋下方溪床勘查。

據台、日兩位專家的仔細查看後,確認王鎮炎在大甲溪流域所挖掘的象牙和上下臼齒,並不是外傳的長毛象化石,而是比長毛象更古老的「乳齒象」,也是首次在台灣發現乳齒象的化石。樽野博幸博士並採集發現區域的頁石標本,將進一步化驗當地所屬的地質年代。

兩位學者指出,乳齒象至少是一百萬年前的古生物,生活在森林中的「林象」,圓錐狀的牙尖是牠的特徵。依王鎮炎在同一個地區挖掘到的象化石,除了二到三公尺高的乳齒象,還有更高大的劍齒象,以及猛瑪象。

因此,推論石岡鄉曾是史前森林的草原區。這些挖掘到的古生物大象化石,除了確定根本不產大象的台灣,曾經是象群的棲息地。有關牠們在氣候變化或生物遷徒的意義上,兩位專家都說必需蒐集更完整的地質、氣候資料進行化驗、比對,才能詮釋牠在生物演化上的意義。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3/18 加拿大發現北美最小的肉食恐龍,只有一隻小雞大,但獵食起來仍然兇猛。

加拿大亞伯達省卡加利大學古生物學家菲利普.柯瑞(Philip Currie)表示,廿五年前於卡加利省出土的六片微小髖骨化石,係屬「伊氏西爪龍」(Hesperonychus elizabethae),大小和小雞差不多,是迄今在北美地區發現的最小恐龍,且是肉食恐龍,用多排鋸齒般的牙齒來捕食昆蟲,與發現於中國、有羽毛而體型小的「顧氏小盜龍」(Microraptor)為近親。

柯瑞說,亞洲曾發現小型、像鳥類的恐龍化石,而且保存得很好,但在北美卻極其罕見,令人納悶。

加拿大亞伯達省是全球大型恐龍化石埋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但伊氏西爪龍之前,並未認出有小型肉食恐龍。

柯瑞說,伊氏西爪龍化石顯示,北美跟亞洲一樣,在恐龍稱霸的時代,掠食者不論體型大小,恐龍都勝過哺乳類一籌。

柯瑞表示,依髖骨化石的大小,還有其中一片是彎曲的恥骨,可判知伊氏西爪龍會爬樹,很可能使用羽毛當滑翔翼翱翔。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長約15公尺 重達45噸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掠食者X」,一隻被稱為史上最可怕海洋怪獸的海中恐龍,有著巨大利齒、強壯的四鰭和下顎,發動攻擊時能有如加裝渦輪引擎的加速度,攻擊力比暴龍還要兇猛11倍,稱霸1億5000萬年前的侏羅紀時代海洋世界。

「掠食者X」是挪威奧斯陸大學赫魯姆博士率領的研究團隊,去年夏天在接近北極點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永凍層挖掘出土的上龍,挖出至少兩萬片骨骸化石。牠龐大的體型令人驚訝,據信體長至少50英尺(約15公尺),體重可能達45噸。

研究人員研判,牠平常靠著一對前鰭在海中巡游,一旦獵物進入攻擊範圍,便靠著後鰭立即加速,配合強而有力的下顎狙殺。研究人員測量「掠食者X」可能長達10英尺(約3公尺)的下顎後評估,牠的咬合力道高達每平方英寸3萬3000磅,是暴龍的11倍,輕易就能咬爛一輛四驅越野車。暴龍咬合力每平方英寸3000磅,現存鱷魚咬合力最高的是約2500磅。

16日在奧斯陸發表這項研究成果的赫魯姆說,牠就像有渦輪引擎的巨大食肉動物,「掠食者X」的腦部形狀和比例,與擁有「最完美獵殺機器」之稱的大白鯊類似。

儘管「掠食者X」仍小於目前所知史上最巨大爬蟲動物:一隻生活於2億1000萬年前、體長75英尺的魚龍,但是赫魯姆認為,前者敏捷迅速的行動力和長一英尺(約30公分)的利齒,都讓牠成為更致命的殺手。

研究團隊認為,「掠食者X」和「怪獸」都屬於同一種上龍,從生理結構、獵食方式等特性都指向「這是終極掠奪者,是地球海洋世界所存在過最危險的生物。」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9/01/02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中國科學家聲稱,在大陸「山東省」,發現了到目前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群。

報導說,這批鴨嘴龍化石,是在山東「諸城」出土的,中國科學院的專家說,自從2008年三月以來,他們已經成功挖掘出7600具恐龍骨骼化石。

報導說,大多數的化石,都來自恐龍走向滅絕的「白堊紀」,專家希望這次發現,將有助破解這類龐大物種滅絕之謎。

山東諸城被當地居民稱為「龍城」,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這裡因為發現了好幾處重要的恐龍化石而聞名。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12/23

(路透華盛頓22日電)你可以稱它是恐龍爸爸保母。科學家檢視與一大窩恐龍蛋一起被發現的三隻中等體型恐龍骨骸化石,結論認為是公恐龍而非母恐龍在保護這批巢穴、孵蛋。

 

這篇18日在「科學」(Science)發表的報告說,這種行為也存於現存幾種鳥類。科學家相信,鳥類是1億5000多萬年前從小體型、有羽的掠食性恐龍演化而來。

這三種恐龍:傷齒龍(Troodon) 、嗜角竊蛋龍.(Oviraptor)和名為Citipati的恐龍,生存在大約7500萬年前,屬於食肉恐龍。

這項發現意味著至少這三種恐龍,公的或許會與好幾隻母恐龍交配,所生下的蛋都集中在一個大巢穴中,母恐龍生下蛋離開後,公恐龍就負責孵化、保護自己的寶寶。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12/16

(路透華盛頓15日電)有1種特殊的兩棲動物身上披覆著像骨頭般的甲殼,距今2億1000萬年前生長在溫水湖裏,捕捉魚類以及其他生物為生。牠們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當中擁有最特殊張嘴方式的動物之一。

這種生物名叫童鰓螈海膽(Gerrothorax pulcherrimus),與地球早期某些恐龍共同生活著,牠們可以張開嘴巴,但與其他脊椎動物不同之處在於,牠們的下顎並不能動。

有別於移動下顎,這種生物張嘴方式是整個頭頂往後打開,看起來非常像掀開馬桶蓋一樣。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12/11 00:05  日本和歌山縣立自然博物館今天宣布,九歲女童熊谷菜津美(NatsumiaeKumagai)從和歌山縣湯淺町約1億3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新種的蝦類化石,於是以她的名字為化石命名。

就讀大阪阪南市尾崎小學四年級的女童熊谷菜津美,去年12月2日隨父親參加自然博物館的一項「化石及地層觀察會」活動時,於1億3000千萬年前(白堊紀前期)的地層中發現到新種化石。

經專家鑑定,確定是海螯蝦科Hoploparia屬的新種化石。取學名時,依照慣例,在後面就加入發現者的英文名字拼音,於是命名為「Hoploparia natsumiae」。

熊谷小妹妹今天對於自己的名字能被拿來命名,覺得很驚喜,她說將來想在博物館工作。 博物館方面表示,從白堊紀前期的地層中發現蝦類化石,十分難得。這個化石保存狀態良好,在研究蝦類的進化及分布方面可說是寶貴的資料。

本月13日起,這塊新種化石將與在當地被發現的其他化石一起在自然博物館展示。新種化石是包括頭部、內臟在內的長3公分的頭胸甲,及2.3公分的腹部、5.1公分的單螯。甲殼上有溝狀,螯呈細長狀。

指導這項「化石及地層觀察會」活動的是博物館的研究員小原正顯,新種化石的發現,已由小原與另一名服務於瑞浪市化石博物館的研究員柄澤宏明,共同向專門雜誌提出論文發表。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11/27

(法新社巴黎26日電) 一塊在中國西南部出土,令人驚訝的2億2000萬年前的完整化石,解答了一個長久以來對爬蟲類演化的激辯:龜甲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一份刊登在今天出版的「自然(Nature)」科學雜誌中的研究,科學家報告他們發現了一種過去失去聯結的物種:半甲齒龜(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牠們的外殼直接從肋骨和背骨演生而來,而不是某些學者所主張的從皮膚演化而來。

這項發現同時讓人推測,烏龜最早可能是生活在水中而非陸地;同時將烏龜最早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再提前大約1000萬年左右。

烏龜發展出一種像防彈衣一樣的上殼,被稱為甲殼(carapace),連接到一個較軟的底部,稱為腹甲(plastron)。

但由於缺乏確切的證據,科學家早從1800年代就一直討論,烏龜的活動房屋是如何形成的。

其中一支理論認為,這種殼是由皮膚逐漸形成的。

但另一種理論認為是先形成腹甲,接著肋骨再自然發展並加寬,同時背骨也變成硬甲殼,讓烏龜可以縮進去躲避掠食者。

加拿大自然科學博物館(Canadian Museum ofNature)古生物學家吳肖春(Xiao-chun Wu),也是這份研究的共同作者表示:「有了半甲齒龜,我們現在有清楚的化石證據,證明這種動物的演化過程。」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8/10/06 法新社華盛頓五日電

今天在美國德州休士頓地質學會大會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科學家發現距今五億七千萬年的小型足類動物化石足跡,這是現今出土最古老的小型足類動物足跡,地球較複雜生物出現的時間,因此推前約三千萬年。

  研究第一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地質學教授貝布考克說,化石足跡在美國內華達州的沉積岩中出土。他們認為,足跡屬於蜈蚣或是生活在水中的有足蟲類。

  研究發現推翻過去認為前寒武紀僅有微生物或多細胞生物的觀念。-->本篇重點

  出土的化石遺跡為兩排小點,每個小點直徑約兩公釐,生存年代為距今約五億七千萬年的埃迪卡拉紀(六億三千萬年至五億四千兩百萬年前),顯示足類動物起源比已知時間還早至少三千萬年。

寒武紀(五億四千三百萬年前至四億九千萬年前)為進化爆炸時期,我們今日所知的大型動物族群,多半都是在當時出現。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