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化石新聞 (10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沒想到我的化石狂人誌部落格這麼紅,紅到被盜圖到國外的化石網去,且連我的po文都沒改就copy-test上去。好歹您也改一下文字內容,這種盜圖盜文太低級了吧!
這位"恐龍獵手"先生,您的"各種"劣行在台灣化石圈已經廣為人知,你也被肉搜起底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您在哪裡上網,靠ip位置就可以查出來。所以奉勸您玩化石就正當的玩,大家還是會接納你的。
台灣化石圈很小但很團結,有什麼事情都會互相通告,所以請您再想想這樣作對嗎?值得嗎?正確的交流才能玩石快樂。
敬祝您放開心胸,快樂玩化石。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湯雅雯╱台北報導】

國家同步輻射研中心博士王俊杰研究團隊,利用「同步輻射穿透式X光顯微術」,首度發現肉食性恐龍牙齒的琺瑯質與象牙質中間,竟有像「避震器」一樣,布滿微細孔洞的「冠牙本質層」,可避免撕裂骨肉時造成牙齒的瞬間斷裂。研究成果一改過去對恐龍牙齒的認知,登上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導》。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與台灣、中國大陸及加拿大的博物館合作,蒐集了暴龍、特暴龍、鯊齒龍、棘龍、雙脊龍等肉食性恐龍;三角龍與鴨嘴龍等植食性恐龍,及鱷魚祖先的近親植龍,與現生的眼鏡凱門鱷等15種牙齒來進行研究比對。

研究發現肉食性恐龍牙齒琺瑯質與象牙質中間,存在一層相對柔軟且佈滿微細孔洞結構的「冠牙本質層」。此結構相當於避震器可以保護牙齒避免在撕裂食物時造成斷裂,倚仗如此堅韌的攻擊武器,使得肉食恐龍能夠成為頂尖的獵食者,並稱霸1億6500萬年;但吃素的恐龍,牙齒的避震保護層已消失,而恐龍的近親鱷魚,牙齒仍有「避震」構造。

王俊杰舉例,暴龍的咬合力約6000公斤重,相當於陸上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非洲象的體重。相較之下,人類的咬合力僅有40公斤重。他說,透過同步輻射高解析度檢測技術,可以幫助考古學家解開古生物化石之謎,也提供嶄新的古生物分類與古生態的研究檢測方法,再探侏儸紀奧秘。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1  

古人類從非洲起源,然後一代又一代的遷徙離開,擴大活動範圍,也經過無數演化、分支、混血。而在亞洲大陸的最東緣,最新發現古人類化石:澎湖原人,這個保留原始特徵、不演化的古人類,被台灣學者戲稱為「住在桃花源裡的直立人」。

澎湖原人的發現,可以描繪出一幅古生物大冒險的圖像:大約四十五萬至十九萬年前,冰河時期因海平面下降而形成陸地,讓原本待在華北地區的直立人、大象、鬣狗等,他們蠢蠢欲動往南遷徙,冒險突破海洋的屏障,一批又一批地往溫暖的南邊擴大棲息地,最後停留在亞洲大陸東緣—台灣。

在發現澎湖原人之前,澎湖水道是台灣最重要的哺乳動物化石產地,過去數十年來,從水道撈起成千上萬件的動物化石,古象、水牛、四不像鹿、馬、犀牛、鬣狗、鯨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任張鈞翔發現,這些動物身上有刀痕,鹿角、象牙上那些傷痕怵目驚心,看得出使用銳利的工具砍下。

「是獵殺的痕跡」,但又是「誰」獵殺的?

由於過去台灣發現的人骨化石,最早是距今兩萬年的左鎮人,左鎮人在一九七○年代被發現於台南左鎮,推測距今二萬至三萬年前的現代智人。另一則是二年多前在馬祖被發現的現代智人「亮島人」,判定距今八千三百多年前 。

這些古生物與獵殺痕跡,都早於左鎮人和亮島人的生存年代。因此張鈞翔雖然心中曾偷偷懷疑動物被人類獵殺,卻不敢猜測遠遠早於左鎮人與亮島人的「直立人」來過台灣、甚至曾經獵殺這些生物,也沒信心猜測他們還一起遷徙、生活,同存於台灣。

直到○八年在南部化石收藏家蔡坤玉手中接過「下頷骨化石」,張鈞翔一見就「熱血澎湃」,因這副牙齒像極人類,但下頷骨粗壯,第二大臼齒發達,絕不是現代智人,張鈞翔邀請日本、澳洲團隊展開研究。

要確認化石的年分,必須找出「時間的指紋」。專長考古定年的台大教授沈川洲說,定年技術有十餘種,但都有極限,澎湖原人年代久遠,包括碳十四、鈾釷定年法都不適用,加上澎湖原人化石長期浸泡在海水中,無法有效分離出化石中的膠原成分,年代的測定僅能落在一個參考範圍。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3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從一件來自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中,發現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

中通社報導,這一代表中國學者在鳥類起源研究方向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獲30日線上出版的權威科技期刊《自然》雜誌發表。業內專家稱,1.6億年前具有類似蝙蝠翅膀小型恐龍的重要發現,對於科學家了解恐龍形態差異性和鳥類飛行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家新發現的1.6億年前具有類似蝙蝠翅膀小型恐龍被命名為奇翼龍,屬於一個名叫擅攀鳥龍類的恐龍類群,這一類群與鳥類親緣關係非常近,但長相奇特,有著短粗的頭,手部外側手指極長,尤其是其僵硬的羽毛呈絲狀,更接近原始羽毛,而不像其他似鳥恐龍和鳥類擁有的片狀羽毛。

2  

最奇特的是奇翼龍腕部的一個棒狀長骨結構,類似結構從來沒有在其他恐龍當中發現過,但卻在一些會飛的四足動物的腕部,或者肘部、踝部附近存在,這些動物包括蝙蝠、翼龍和鼯鼠等,奇翼龍腕部的棒狀結構和日本鼯鼠腕部長著的棒狀結構尤其相像。在所有這些動物中,這種棒狀結構都支撐著翼膜,用於飛行或者滑翔。

 在奇翼龍標本上,研究者也在棒狀結構和手指附近發現殘缺翼膜。這意味著奇翼龍有著和鳥類及其恐龍近親完全不同的翅膀,它的翅膀像蝙蝠和其他會飛的四足動物一樣,主要由翼膜構成,而不是像鳥類及其近親那樣主要由羽毛構成。

 徐星說,由於這件標本太過奇特,保存也不夠精美,研究者花費了很長時間才確認了這一結構。為了揭示這一標本保存的重要信息,尤其是確認這個棒狀結構的性質,科研人員採用CT和掃描電鏡等多種儀器對化石進行分析,最終確認奇翼龍腕部的棒狀結構是翼膜翅膀的關鍵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奇翼龍是已知最短的恐龍名字,凸顯了在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過程中,這一物種演化出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翅膀,完全不同於其他似鳥恐龍和鳥類的翅膀。奇翼龍的發現,為翼膜狀飛行器官的趨同演化提供一個絕佳實證,表明即便是在以羽翼為特徵的鳥類支系上,也曾出現過翼膜翅膀。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中央社台北15日電)世界最早的花朵據稱1.62億年前產自中國大陸,稱為「潘氏真花」。潘氏真花化石1970年代在遼寧錦西連山區三角城侏羅紀地層發現。

江蘇網報導,大陸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透露,研究所專家發現產自遼西的1.62億年前侏羅紀的「潘氏真花」,證實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典型花朵。

這項研究成果,最近在英國出版的「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雜誌網路版發表。

專家表示,「潘氏真花」具有典型花朵的所有組成部分,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花萼、花瓣明顯分開,花藥有4個藥室,雌蕊包括花柱和單室半下位的子房。子房包裹著多枚有單層珠被的胚珠。這些特徵讓「潘氏真花」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典型花朵。

報導說,此前最早的花化石同樣來自遼西,是產自1.25億年前義縣組的「迪拉麗花」。「潘氏真花」的發現為被子植物(開花植物)起源研究開闢了新空間。1040415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一個流沙岩床裡埋了六隻以上的猶他盜龍(伶盜龍的親戚),可能是一同狩獵時死去的。

去年年底,有人從猶他州山裡挖出一塊9噸重的砂岩,裡頭含有大量恐龍化石,屬於一種名叫猶他盜龍(Utahraptor)的巨型捕食者。猶他盜龍全身長滿了羽毛,第二根腳趾上各有一根巨大的鐮刀狀爪子,看起來就像《侏儸紀公園》裡伶盜龍的升級版。

這些化石也許有助解決一場辯論:這種捕食者究竟會不會集體狩獵?在《侏儸紀公園》中,伶盜龍會聯手追捕獵物,而這些新發現的化石可能有助於確認電影究竟拍得對不對。截至目前,科學家已經在這塊岩石裡發現了六隻猶他盜龍的骸骨,而且裡頭可能還有更多。

如果這些恐龍是一起死的,那麼牠們也許能提供一些科學家尋求已久的證據,證明牠們會集體狩獵。這些恐龍全擠在一塊兒(某些區域的化石疊了有將近 1 公尺厚),有可能是在不同的時間陷入流沙死亡的,也有可能是「聚餐」的時候發生慘劇同時死去的。

最近的發現包含了一些前所未見的骨骼,它們正在改變科學家對猶他盜龍身體結構的看法。

「我們對這傢伙真的要改觀了,」猶他州古生物學家 James Kirkland 說。例如,雖然猶他盜龍年幼時身型纖細、大約只有火雞那麼大,但成年後卻是一身肌肉,彷彿恐龍界的阿諾史瓦辛格。

流沙裡的發現
Kirkland 於 2001 年在一個地質系學生的指點下找到了這個位址。當時這名學生在猶他州東部勘查白堊紀早期的岩層,結果發現了一根骨頭,乍看很像人類的臂骨。所有的猶他盜龍化石都埋藏在一大陀砂岩之內,而這塊砂岩似乎曾經是我們俗稱的「流沙」,Kirkland 說。

找到這個位址後,Kirkland 發現這根中空的骨頭其實是一隻恐龍的腳的一部分。而且現場還有更多骨頭。鑿去較小的石塊之後,Kirkland 的團隊發現了一隻4.8公尺長的成年猶他盜龍、四隻少年龍,還有一隻從鼻尖到尾巴大概只有 0.9 公尺長的幼龍。

出現在同一地點的其他骨頭則屬於一種有喙子的雙足草食恐龍,名叫禽龍(iguanodont)。這群猶他盜龍之所以會來到這個地方,可能就是受到禽龍屍骸所吸引。

但目前為止,古生物學家也只鑿下了這些骨骼碎片而已。大部分的骨頭都還藏在那塊巨大的砂岩裡面,Kirkland 也因此得到一個線索,解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盜龍被埋在同一地點。

恐龍的死亡陷阱
Kirkland 認為這場白堊紀的戲劇是這麼展開的:一隻毫無戒心的禽龍掉進了流沙裡,又咆哮又掙扎。就算這不會引來肉食者,「牠身上那股可口的肉味也會,」Kirkland 說。猶他盜龍一隻接一隻前來,想吃一頓輕鬆的大餐,結果自己也身陷流沙,讓死亡的氣味愈來愈濃。

「我們認為這會是恐龍集體受困於流沙中的第一筆化石記錄,」Kirkland 說。

全家一起狩獵……
更引人遐思的問題是:這塊砂岩裡究竟是一群集體行動的猶他盜龍,還是分別在不同的時間跑來享用這場自助餐的個體?

不管是什麼體型的盜龍,往往都被描繪成集體狩獵的動物,這有一大部分是因為《侏儸紀公園》的緣故。但能證明盜龍有社交行為的證據卻相當稀少。

古生物學家 Thomas Holtz, Jr. 說,目前為止最有力的證據是在中國出土的一串足跡,「看起來確實很像集體狩獵留下的腳印,一群類似猶他盜龍的馳龍(dromaeosaurid)在追捕一隻禽龍。」

這塊砂岩可以透過恐龍骨骼的保存方式提供新的證據。「如果那些骨架呈現某種程度的交錯,」也就是大家的手腳交纏在一起,Holtz 說,那麼它就是集體行動的「有力線索」。而骨骼的磨耗程度——也就是它們被埋入地下之前因風吹日曬雨淋而受損的程度——也有助顯示它們是不是同一時間被埋葬的。

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 Stephen Brusatte 同意:關鍵在於情境脈絡。「如果沉積學的研究結果支持了這是個捕食者陷阱的看法,而且那些馳龍骨頭的化石狀態全都很相似,姿勢也顯示牠們是受困於泥淖,那麼我認為這個團隊就有了足夠的立論基礎,可以說這不只是一堆雜亂的骨頭,而是證據,證明某些馳龍確實具有社交性,會一起生活狩獵。」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中央社台北4日電)中國大陸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昨天透露,博物館與美國加州大學、北京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安徽巢湖發現世界最早的魚龍化石,距今約2.48億年。

這項發現,已在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登。

綜合鳳凰網等媒體今天報導,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科研人員認為,魚龍類動物可能最早源於巢湖,由此出發游向大洋。

科研人員說,2.52億年前的古生代二疊紀末期,發生生物大滅絕事件,直接導致古生代生態系統崩潰。之後,爬蟲類動物就迅速朝入海、上天和占領陸地三大方向發展,讓爬蟲類成為距今2.52億年至6500萬年中生代的統治者。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人員指出,海生爬蟲類動物最早起源於中生代第一個紀-三疊紀早期,進入海洋是爬蟲類動物演化的重大演化事件。但對為何下海、何時下海、何地最早下海、氣候環境如何、如何適應海洋生活等問題,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焦點。

研究人員表示,魚龍是中生代海生爬蟲類的重要類群,它在三疊紀早期海洋中突然出現,沒有任何過渡類型,曾使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深深困惑。

1814年,世界上第一次科學報導英國發現中生代魚龍。研究人員說,這次最新發現的巢湖魚龍,是具有中間過渡特徵、最原始的魚龍形動物—柔腕短吻龍,填補陸地祖先與完全適應海洋生活的魚龍之間的演化環節。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黃建東博士介紹,巢湖魚龍體長約40公分,是目前發現成年個體最小的魚龍,軀幹較短,前肢較大,腕部能像海豹一樣彎曲且支撐身體,可能既能在海洋生活,又能回到岸上;吻部短且沒有牙齒,研判採吸食攝取食物,它的骨骼較重,有利海底吸食。1031204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00_286  

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5日宣布,在該縣北谷町約1億2000萬年前的白堊紀前期地層中,發現一塊完整的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這是日本國內出土的原始鳥類化石中最古老、也最完整的一次。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3

4  

大陸新疆哈密地區發現了世界上至今為止最大的翼龍化石群。

據大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宣布,新發現的哈密翼龍化石分佈區,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處三維保存的翼龍蛋和雌、雄個體共生的翼龍化石遺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指出,從發現的特徵來看,這個翼龍動物群是大量的哈密 翼龍,他是在一億多年前白堊紀時,因突發性的災難事件,導致集群死亡,因此化石埋藏量非常豐富。

汪筱林指出,目前在這個翼龍居群中發現了大量同一屬種、不同發育階段的幼年和成年的雌、雄個體以及翼龍蛋化石。這一重要的發現和研究,對於在翼龍的個體發育、翼龍蛋及蛋殼顯微結構、生殖和生態習性等方面都有突破性進展。

至於翼龍蛋,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只發現四枚,但四枚都是壓扁的,但哈密發現的五枚三維立體保存的蛋,第一次讓人們知道翼龍蛋究竟是什麼樣,這為研究生態的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同時為翼龍的生殖生理方面,提供一些非常重要的化石證據。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4   

(中央社倫敦19日綜合外電報導)研究化石的科學家發現,人類遠祖古老的盾皮魚約在3億8500萬年前,出現如人類性交的親密動作。

科學家在屬於盾皮魚綱的雄性小肢魚(Microbrachius dicki)化石發現,牠們演化出稱為交尾器(clasper)的有骨L型生殖器,可輸送精子給雌性。雌性小肢魚演化出小型成對骨頭,可鎖住雄性的生殖器交配。

澳洲阿得雷德(Adelaide)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古生物學教授朗恩(John Long)說:「Microbrachius意思是小臂,但是科學家數世紀以來始終不解,這些有骨的成對手臂到底有什麼用途。」

他說:「我們已揭開這個大謎團,這是用來交配,好讓雄性可將交尾器放進雌性生殖器區。」

根據「自然」(Nature)期刊今天刊登的一篇文章,小肢魚是至今所知第一個以交配行體內受精的物種。盾皮魚是人類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遠祖。小肢魚長約8公分,棲息地位在今日的蘇格蘭、愛沙尼亞和中國大陸。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3

記者俞肇福/專題報導

廿年前,基隆市牙醫師許威傑在三重夜市花兩百元買了十顆中國石燕化石,就這樣一頭栽進化石世界,他不但收藏化石,還跑去讀台大地質研究所,更將自宅透天厝改裝成化石博物館,最近還自費出書《化石話古》,將艱深的化石知識變成婦孺皆知的常識。

許威傑與太太鄧珪在基隆西定路開牙醫診所,裡面展示許多許威傑收藏的化石,一旁的「達爾文化石博物館」,更有他個人收藏的兩千多件化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還向他借化石展出。

許威傑笑說,當他翻書查資料,發現自己在夜市買回來的石燕化石,竟是數億年前的生物,好奇心油然而生,從此無法自拔。

不同人對化石有不同看法,有人喜歡化石的色澤,有人鍾愛化石的質地,但對許威傑來說,每顆化石的形成,都隱藏著那個年代的故事,他覺得這些年投入化石收藏與鑽研,最大的成就是他可以如數家珍,看石頭說故事,甚至可以大膽推演物種的進化。

許威傑說,自己獨資裝潢,在自家一到四樓的透天厝成立「達爾文化石博物館」,有系統地分門別類展示化石收藏。他也曾邀請文化局及市長,免費讓基隆市學生來參觀,卻未獲市長回應,教育處雖有派人來了解,但時間都兜不攏。五年多來,只有社會人士及社大學生來參觀,其他時間門可羅雀,讓他對公部門很失望。

有感於登門參觀的人太少,又迫不急待地想把化石專業知識變成民眾都具備的常識,許威傑自掏腰包找商業攝影為館藏拍照,找上曾任職科博館的葉貴玉博士幫忙翻譯找資料、編排出書,看著新書《化石話古》今年初付梓,許威傑很滿意,總算又完成一件想做的事。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中國時報【白德華╱台北報導】

還記得電影《阿凡達》潘朵拉星球的那隻飛行翼獸伊卡蘭嗎?《新華社》引述最新研究顯示,伊卡蘭模樣的翼龍,過去真的存活過,地點就在中國。

據報導,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2日表示,該所研究員汪筱林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大陸遼西建昌和淩源距今約1.2億年前的熱河生物群中,發現一類新的翼龍類─阿凡達伊卡蘭翼龍。這種翼龍經全像復原後,其頭部與《阿凡達》中潘朵拉星球的飛行翼獸伊卡蘭頭部極其相似,並因此得名。這一研究,已線上發表在最新《自然》子刊《科學報告》上。

汪筱林說:「我們在遼西地區相距20多公里的兩個化石地方發現了兩件標本,一件保存了完整的頭骨和下頜,以及部分身體骨骼。另一件保存了完整的頭骨、下顎和部分頸椎。」他們分析認為,這兩件標本有類似結構,應該屬於同一屬種。

在電影《阿凡達》中,被納美人作為坐騎駕馭空中飛行的翼獸─伊卡蘭和魅影,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這些被電影製作者創造出來的大型飛行動物,很大程度上是參考了已滅絕的飛行爬行動物─翼龍,可說是翼龍和鳥類等飛行脊椎動物的混合體。

「這次新發現的翼龍,比電影中的伊卡蘭小很多,它的翼展僅1.5公尺左右,而伊卡蘭的翼展可達12公尺,與地球上已知最大的翼龍相當」,汪筱林說。

這類白堊紀翼龍是新屬種,頭骨頂部平直,下頜腹側發育一奇特刀片狀半圓形骨質脊及鋒利的牙齒,這些都與「伊卡蘭」極為神似。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新頭殼newtalk2014.09.12 鄭凱榕/編譯報導

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國家地理協會等研究團體,在12日出刊的美國科學雜誌《科學》(Science)發表研究結果,白堊紀的肉食性恐龍棘龍,背上有著長得像魚鰭般突起的長棘,比起在陸地上,更適應在水中生活。

根據日本共同通信社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Cape Canaveral)12日報導,這項研究是根據在北非發現的少數棘龍(Spinosaurus)化學標本數位化,研究其骨骼構造後確認。棘龍體長約15公尺長,比目前所發現的肉食恐龍暴龍(Tyrannosaurus)中最大的樣本還大了2.5公尺。

研究團隊推測,棘龍原本是在陸地上的物種,進化成適合在水中生活的狀態。研究學者驚嘆,「與其說是肉食性恐龍,在體型上不如說像是早期的鯨魚」。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棘龍屬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非洲,約為1億1200萬年到6500萬年前。

棘龍最初是在1912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發現於埃及,並在1915年加以敘述、命名。最初的標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摧毀,但最近幾年發現了其他的頭顱骨、爪子、胳膊、尾錐、頭冠等身體部分的化石。

目前仍不完全確定棘龍屬有一個種還是兩個種,其中最著名的種是發現於埃及的埃及棘龍(S. aegyptiacus),而第二個種是摩洛哥棘龍(S. marocannus),化石發現於摩洛哥。

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長度可達2.2公尺,長棘之間推斷有皮膚連結,形成一個巨大的帆狀物;然而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

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數種看法,包括調節體溫、視覺展示物。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一群科學家在25日發表一份研究成果,過去認為只有食肉恐龍可能有羽毛,但是近年的研究成果卻顯示,也許所有的恐龍都曾長有羽毛。

根據《新華社》的報導,俄羅斯、比利時和法國的研究人員在西伯利亞東部找到一批新的化石,根據形狀與其他特徵研判,可能是一種草食性恐龍,這批化石共有6個頭部和數百個骨頭,他們也首次在前肢和後腿發現複雜的複合結構羽毛。

媒體還指出,科研人員在《科學雜誌》刊登成果表示,這個羽毛結構看上去像雞的絨羽,由每根細絲長達15毫米構成,大約6、7根細絲在根部連綴在一起,結構相當完整。過去科學家一直認為,只有食肉恐龍才長著羽毛,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始祖鳥的祖先,但是這批化石顛覆了這個認知,研究結果寫到,「新發現確定無疑:所有的恐龍都有羽毛,或者至少有長羽毛的可能性。」

研究人員也提出,可能所有的恐龍原來就長著羽毛,並不是後來以為的透過進化或者只有少數肉食恐龍有羽毛。這些短小的羽毛最初的作用並不是方便飛行,而是加強偽裝、對抗威脅或吸引配偶之用,經過漫長的演化才變成用於飛行。

根據報告指出,這批化石應該是1.6億年前的小型草食恐龍,體長僅約1公尺,推測頭部和背部可能都長的短短的鬃毛,而且腿上還有羽毛退化而成的鱗片,類似於近代的鳥類足部上的盾形鱗片。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4  

(中央社華盛頓19日綜合外電報導)古生物學者今天宣布鑑定出有羽毛恐龍新品種,這種恐龍前肢自備「流蘇」狀羽毛,高度和人類差不多,漫步在6600萬年前的北美洲,綽號「來自地獄的雞」。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種恐龍名叫安朱瓦里耶(Anzu wyliei),頭上有像母雞一樣的冠毛,鴕鳥般的細長雙腿,前肢有尖銳爪子,下顎可以嚼碎蛋殼和獵物,重約200-300公斤。

根據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的研究,這種長尾巴恐龍,是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竊蛋龍,與鳥類有密切淵源。

研究領銜作者、賓州匹茲堡(Pittsburgh)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Carnegie Museum of NaturalHistory)拉馬納(Matt Lamanna)說:「我們笑稱這東西為『來自地獄的雞』,我想這名字很適合牠。」

拉馬納說:「如果你可以搭時光機回到恐龍時代末期的北美洲西部,看到這東西,當下的反應可能是『這鳥長得有夠奇怪』。」「牠根本不像大多數人心目中的恐龍。」

古生物學者透過3隻「安朱瓦里耶」的化石骨,拼接成第1具接近完整的「來自地獄的雞」全貌。這隻恐龍身長3.5公尺,站立時髖部離地約1.5公尺。

這隻恐龍的名字「安朱」是美索不達米亞神話的鳥型惡魔,「瓦里耶」則是博物館財產託管人孫子的名字。

這些化石10多年前在南、北達科他州的地獄溪岩層(Hell Creek)發現,當時也發現許多暴龍和三角龍的化石。

這種恐龍可以溯自6600萬至6800萬年前,接近恐龍時代的終結。約6500萬年前,據信1顆小行星毀滅了所有恐龍。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旺報【記者陳怡君╱綜合報導】

大陸首度發現史前「謎樣生物」!中國科學院日前宣布,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首度在湖北省宜昌的三峽地區發現400多塊5.8億年前的生物化石─「埃迪卡拉生物群」,以及全球首見物種「霧河管」。這些曾經在寒武紀前稱霸地球的謎樣生物,外形十分特殊,有的長達1公尺,有的如一片扁平樹葉,有的則像一塊大餅。

據《現代快報》報導,本次出土的「怪怪生物」來自遙遠的史前時代埃迪卡拉紀(又稱震旦紀),約5.8億至5.4億年前,埃迪卡拉生物群曾稱霸地球,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前的大型生物,在地球生命演化史中占有重要一頁。

埃迪卡拉生物群獲證實

該生物群1947年在澳州首次被發現,全球各地約30個地區出現過蹤跡,但長期以來大陸一直未發現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

中國科學院6日在官網的「科研進展」欄位中,公告此一重大的考古發現。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近年來陸續在三峽地區的碳酸鹽地層中發現了400多塊埃迪卡拉生物群典型化石。

埃迪卡拉生物群不同於主流生命形式,具有奇特的生命形態,而它們究竟是動物還是植物,至今還是個謎團。從科學家發現的化石中,可觀察到這些史前生物長相十分奇特。

身體類似現代的珊瑚蟲

這些生物大多呈扁平狀,一般只有幾公分大小,但有的卻長達1公尺。其他還有薄片樹葉狀、蠕蟲狀、圓形大餅狀,也有長得像水母的。

發現化石的研究員陳哲表示,埃迪卡拉生物群把身體的一部分埋在海中的泥沙,透過體表滲透的方法獲取營養,有點類似現代的「珊瑚蟲」。有些「大個子」的生物,可能是為了擴大體表面積,增強取食的效率而演化。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財政部的一項新規定,重點就是進口郵包要加強查緝課稅,所以以後化石可能又要變貴了,國內的化石圈可能就更加沉寂了....

要買化石要快囉~

8474314-3338642  

網路商機發達,卻難以課稅,財政部要堵漏,決定從郵包下手。依據財政部最新規定,即日起,郵包進口完稅價價格在新台幣3,000元以下者,雖享有免稅優惠,但適用對象從嚴控管,凡是30天內郵寄次數超過二次,或半年內達六次以上的「頻繁進口人」,將會喪失免稅資格。

因應淘寶網等網路交易頻繁,財政部修正「郵包物品進出口通關辦法」,重新規範進出口郵包的免稅及報關、通關相關規定。基於現行進口郵包享有完稅價低於3,000元可以免稅的優惠,導致「化整為零」避稅的進口案件激增,新辦法已升高防弊層級。

財政部指出,海關將針對郵包進口次數頻繁者設限,列管自國外寄遞地寄至台灣同一收件地址,或署名相同收件人的進口郵包,依其郵寄次數,30天內達二次以上,或是半年內郵寄達六次以上者,不再給予免稅優惠。

財政部認為,自國外頻繁進口郵包者,即使進口完稅價值低於3,000元,非屬自用的嫌疑極高,並有化整為零避稅的可能。限制頻繁小額進口商品者享有免稅,具有維持公平交易秩序的用意。

目前,個人自國外或網路平台進口完稅價格不超過3,000元的貨品,享有免徵關稅、貨物稅及營業稅等租稅減免優惠。

除了頻繁進口小額郵包者不再免稅之外,財政部也修正目前計算免稅金額的方式,規定國外寄遞地在同一到達日,寄送至台灣同一收件地址或收件人的郵包,數量超過二件以上時,需合併計算進口貨物完稅價值,換言之,進口價值單件超過1,500元,就會被課稅。

新辦法也明訂「同一到達日」是指郵政機構加蓋郵戳在郵包發遞單上之日。

鑑於進口郵包多數都是數量零星、金額微小的貨品,數量卻極多,為加速郵包報關的手續,財政部亦訂出報關門檻,只有離岸價超過等值5,000美元的進口郵包,才需要辦理報關手續。另外,申請沖退稅、保稅或復運進口需調閱原報單的進口郵包,也必須在郵政機關寄發補辦驗關手續通知單翌日起15天內,向海關辦理報關。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罕見!_沙烏地發現恐龍化石-526d4a47088285c38a0f00fa1662c18d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與沙烏地科學家首度在沙烏地阿拉伯發現距今7千萬多年前的恐龍化石。科學家指出,從牙齒與骨頭分析,這些化石分別屬於肉食及草食性恐龍,當時骨頭被埋在沙石中,至今再度出土,讓科學家對日後在阿拉伯半島尋找恐龍化石更有信心。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澳洲維多利亞博物館與沙烏地地質調查所科學家合作,發現的恐龍化石屬於「蜥腳類恐龍」及「獸腳類恐龍」,地點位於沙烏地東北方的庫瑞巴,當地屬沙漠地形,但過去曾經是海岸。這是首度在沙烏地證實發現的恐龍化石。

研究者奇爾表示,「目前能在阿拉伯半島找到恐龍化石相當罕見,紀錄上只有少數幾件。」過去在阿拉伯半島發現恐龍化石的地點,包括約旦、阿曼與黎巴嫩,而且大多是牙齒與骨頭碎片。奇爾也表示,這次發現的椎骨與牙齒,出土地點與化石本身能被證實。相當幸運且別具意義。

另一名研究者李奇則表示,阿拉伯半島及地中海東岸一帶之所以很少見到恐龍化石,是因為恐龍活躍的時代,當地的沉積岩相當少,無法讓死後的恐龍骨頭埋在泥沙中,特別是在沙烏地阿拉伯。

根據研究者指出,這次在沙烏地阿拉伯發現的恐龍化石,距今約7200萬年,屬於晚白堊紀時期。科學家初步認為,這2種恐龍一種是暴龍的遠親,身長約6公尺,另一種為草食性恐龍,身長則為20公尺。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PLOS ONE》期刊。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T000348175113121814494501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台灣團隊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合作的「恐龍胚胎學」研究,將在19日刊登於《自然》期刊年度影像專集。學術界首屈一指的《自然》期刊,在每年年終時,會挑選該年度最具代表性的11至12張照片,集結成年度影像精選。由中興大學榮譽教授黃大一領導的研究團隊,於今年4月以恐龍胚胎學研究榮登《自然》封面,現在更進一步獲選為年度最優秀影像之一。

學術研究必須具有高度跨領域特性,並對大眾帶來重要影響,才能收錄於《自然》期刊;從每期20餘篇頂尖論文中脫穎而出登上封面,更屬難得。由於《自然》以周刊型式發行,名列年度精選影像幾乎是學術界最高榮譽之一。2012年精選影像包括美國太空總署「好奇號」登陸火星表面、奧地利選手挑戰39公里高空「超音速」跳傘瞬間,都是極具科學代表性及藝術價值的年度「驚鴻一瞥」。

黃大一與中央大學教授張榮森、成功大學教授謝達斌、成大博士後研究員彭信榮,以及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江正誠等5人同登《自然》期刊,是國內學界史無前例的創舉。該研究的「主角」,是來自中國大陸雲南祿豐的恐龍胚胎標本,經同位素定年後確認為1.95億年前的化石,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恐龍胚胎,標本中也包括最古老的恐龍蛋殼。

由於恐龍胚胎化石得之不易,且單一出土地點多半數量稀少,研究者僅能瞭解化石形成「當下」的胚胎發育狀態,無法窺知恐龍出生前的發育過程。黃大一等人在雲南當地發現20幾隻「祿豐龍」胚胎,發育時期各不相同,因而拼湊出恐龍發育全貌,建立全球第1套恐龍胚胎學系統,更透過不同胚胎期大腿骨的變化發現,小恐龍也會在蛋裡「動來動去」,是目前最古老的蛋內運動證據。

台灣團隊對該研究的貢獻,主要是運用「紅外線光譜造影系統」,在祿豐龍胚胎骨骼中,發現有機物殘留。計畫主持人之一的多倫多大學教授羅伯賴茲表示,該殘留物質很可能是骨骼組織主要成分之一的膠原蛋白纖維,比過去所發現含有類似有機殘留物的化石,在年代上早了1億年。

「很多人認為恐龍相關的基礎科學研究,距離生活太遙遠,殊不知基礎科學才是應用的根本。」黃大一解釋,許多食物浪費都是保存不易造成,一旦解開有機物質「長久保存」的奧秘,或許就能發展保存營養物質的新方法。相同的理論或許也能解釋,由古代脊椎動物骨骼化石製成的中藥材「青化龍骨」,係因有機物隨著年份分解比例不同,而造成療效差異。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437e612ec591315097a25  

在大約兩億年前到一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之間的侏羅紀時期﹐一些食肉的獸腳亞目(Theropoda)恐龍的身體上開始演化出類似鳥類的骨骼﹐並且出現羽毛的萌芽。這個生物類群中的一部分最終演化出了鳥類﹐雖然研究人員一直在爭論到底是哪一個類群演化出了鳥類﹐但是所有人都確定無疑真的發生過獸腳亞目恐龍演化出鳥類。現在﹐一組科學家聲稱他們發現已知最早的鳥類﹐這一發現可能最終會使這些問題平息。但是評論家質疑它是否真的是一隻鳥類﹐其他一些研究人員甚至不完全確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標本。

  過去十幾年來﹐大約三十種長有羽毛的恐龍已經被發現﹐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東北部遼寧省的地質構造中。現在﹐少數古生物學家認為﹐其中的一些有資格成為已知最早的鳥類。已知最早的鳥類這一榮譽已經被始祖鳥(Archaeopteryx)壟斷了超過一百五十年﹐始祖鳥的化石在德國大約一億五千萬年前的地層中被發現﹐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一些保存完好的標本已經被發現。然而﹐兩年前﹐中國最著名的化石獵人﹐中國北京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等人在英國的《Natur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發表了一種稱為鄭氏曉廷龍(Xiaotingia zhengi)的長有羽毛的小型獸腳亞目恐龍﹐並且宣稱始祖鳥不屬於鳥類﹐不過大部分研究者並不同意徐星的觀點。

  但是即使始祖鳥是鳥類﹐由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院的古生物學家Pascal Godefroit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報道的新的標本﹐可能取代始祖鳥的已知的最早的鳥類地位。新的化石被這個科學家團隊命名為徐氏曙光鳥(Aurornis xui)﹐Aurornis的意思是“黎明的鳥類”﹐xui紀念徐星對鳥類起源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根據《Nature》雜誌上的報告﹐徐氏曙光鳥發現在遼寧省的髫髻山組(Tiaojishan Formation)﹐大約一億六千萬年前的沉積物中﹔古生物學家認為就是在這個時候﹐恐龍開始演化出了鳥類。徐氏曙光鳥的完整化石﹐使得Godefroit和他的同事們能夠比較徐氏曙光鳥與其他100種恐龍和鳥類骨架的接近一千種不同的特徵﹐最終一個計算機生成的演化樹表明徐氏曙光鳥位於鳥類分支的最底部。演化樹﹐或者稱為系統發育學分析﹐也恢復了始祖鳥和分類其他一些長有羽毛的恐龍的鳥類地位﹐這些早期的鳥類包括徐星等人在2009年首次命名的赫氏近鳥龍(Anchiornis huxleyi)﹐這種恐龍也發現在大約一億六千萬年前到一億五千萬年前的髫髻山組地層中。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