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化石新聞 (10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2  

〔自由時報記者謝鳳秋/豐原報導〕豐原區業餘古生物研究者李天德,最近在大甲溪畔發現一件長七十公分的珍貴烏龜化石,研判是雨季岩層被大水沖刷才出露的。他說,化石禁不起殘酷大自然的風吹雨淋,需要積極搶救發掘。

李天德說,外埔文化學會邀他本月中旬舉辦「大甲溪地質觀察與親近化石之旅」,日前勘察場地時,發現這件烏龜化石,今年春天曾嚮導北部一個地質考察團,在該處來來回回走動,都沒有人看到這件化石,他推論是夏天雨季被大水沖刷才出露的。

今年夏天接連有幾次颱風,大甲溪上游德基水庫、石岡水壩預防性洩洪,導致龜殼被洶湧大水沖刷得僅殘存少許形貌,化石長約七十公分、最寬約四十五公分,身軀修長扁平、流線型之特徵,初步判斷應屬海龜之類。

這件化石現蹤於大甲溪上新世桂竹林層與錦水頁岩(年代距今約五百三十至一百八十一萬年前)交界處砂岩層中,背甲在上,裸露在外,腹甲猶包覆在母岩中,四肢則僅剩右鰭肢,背部輪廓顯明,殘存角質板呈咖啡色。

根據文獻記載與化石玩家口耳相傳經驗,台灣出土龜類化石稀少,且多為殘缺者,大甲溪梅子段雖然在數年前曾出土過一批龜鱉類化石,但都屬於殘片。

李天德指出,這次發現的化石標本品相堪稱良好,要進行復原並不困難,龜類與恐龍同屬爬蟲類動物,恐龍早在白堊紀末期即完全滅絕,龜類至今仍分佈地球海洋與陸地,繼續著牠們緩慢的物種進化。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32000CD371_hmz_20131129_1001  

一座在恐龍出現前形成的巨大史前公廁,在阿根廷出土,精確的講,那應該是一個糞堆,裡面有成千上萬已經成為化石的動物糞便。(夏明珠報導)

那個估計已經有兩億四千萬年歷史的遺跡,被形容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廁,這也是考古學家首次掌握到古爬蟲類動物也會在同一個地方排泄的證據。糞便化石可以為史前動物飲食、疾病以及植物生長的研究,提供線索。

大象、羚羊和馬,都會在集中地點排便,以標示領域,不過和阿根廷發現的那個史前動物糞堆相比,現代動物的努力,只能說太不夠看。

考古學家在阿根廷拉里奧哈省發現的動物糞便化石,最大的直徑有四十公分,重達幾公斤,形狀顏色各異,嫌疑犯非常明確,就是體型很類似犀牛、被稱為草食巨無霸的恐齒龍獸,因為糞堆附近,到處都散落著牠們的骨骼化石。

恐齒龍獸生存於三疊紀中期,是那個時期最大型的草食動物,在集中的地點排泄透露它是一種群居動物,群居動物排泄通常都是有策略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避免寄生蟲,簡單的說,牠們不會在吃東西的地方排便。

再者,這也是對掠食動物的一種警告,大型糞堆就好像是說:嗨、我們有一大群,你最好別動壞腦筋。(圖片取材自網路)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news_8__716120725  

新頭殼newtalk2013.11.05 鄭凱榕/編譯報導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團隊4日發表,發現體長約現存種2倍、長達1公尺且具有大牙的鴨嘴獸同類的牙齒化石。

根據日本共同通信社5日報導,在此之前從未找到與現存鴨嘴獸具有巨大差異的物種。這次發現的化石,或許可以對於鴨嘴獸這種具有鳥般的嘴、雖然是哺乳類卻產卵的獨特物種,提供了演化過程中的研究線索。

研究團隊是在澳洲昆士蘭州發現的牙齒化石。目前推估應為1500萬年前到500萬年前生存在水邊的生物。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鴨嘴獸(學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是單孔目動物。種類極少,同屬之中只有鴨嘴獸一種動物。

鴨嘴獸是半水生哺乳動物,棲地在澳大利亞東部地區和塔斯馬尼亞州,當其標本被送到博物館時,奇怪的外觀使得當時歐洲的生物分類學家認為這是人為設計出來的物種。

鴨嘴獸是為數不多的有毒哺乳類動物,雄性鴨嘴獸的後肢有尖刺,可分泌有毒物質,人類被刺到會產生劇痛。鴨嘴獸的獨特性使牠成為演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對象。鴨嘴獸還有另一個奇妙的技能,它們是除了海豚之外,唯一具有電磁感覺能力的哺乳動物。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自由時報記者劉婉君/左鎮報導〕台北市爭取中國金絲猴來台,其實,左鎮菜寮地區四十萬年前就曾有金絲猴活動,左鎮菜寮化石館收藏的金絲猴臼齒化石,多年來一直被誤以為是台灣獼猴,直到兩年前經鑑定證實,配合化石館重新開館,首度以金絲猴身分展出。

左鎮菜寮化石館封館整修近三個月,廿六日將以新風貌重新開館。文化局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共同主辦「左鎮菁.華」特展,將菜寮化石館最具代表的大象、犀牛及猴類,規劃為大象一族、犀有動物、金絲猴在台灣等三大主軸,其中金絲猴是全新單元。

非台灣獼猴 40萬年前即有活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副研究員兼主任張鈞翔表示,金絲猴的臼齒化石證明四十萬年前左鎮曾有金絲猴活動,菜寮化石館也是唯一有金絲猴化石的地方博物館。

張鈞翔指出,金絲猴的化石一直被收藏在菜寮化石館內,但因金絲猴的臼齒與台灣獼猴差異不大,才會一直被誤認,直到兩年前,他到京都大學研究,比對台灣獼猴與金絲猴的不同,才發現台灣確實曾有金絲猴。

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台灣獼猴臼齒的第一牙葉及第二牙葉有明顯差距,金絲猴的牙葉則幾乎一樣,兩種猴類可共同生存在同一座森林中。

他說,菜寮地區陸相、海相交錯,化石的採集、保存都相當豐富,在自然史的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

館區內還新增多款互動式遊戲,包括犀牛骨骼拼圖、九宮格翻板、豬腳拼拼樂等,提供參觀民眾不一樣的體驗,從遊戲中學習。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south8_20131018.600_219  

〔自由時報記者陳彥廷/車城報導〕一般人可能不會對生冷的化石有太大興趣,但恆春半島化石達人林景文一鑽研就是近三十年,除在恆春發現螃蟹、古象及鯨魚脊椎骨等化石外,最近更挖掘到硬骨魚化石,猶如3D列印般栩栩如生。

不太引人注意的「恆春4155生態工作站」,收藏了四萬多件化石,林景文自從接觸化石後,便被這種經地質壓縮、凍結時間的藝術品深深吸引,後來發現恆春半島的品質最好,為潛心研究,二十八年前毅然決定在後灣買地,打造成現今工作站模樣。

林景文表示,恆春地質年代約五十到八十萬年,陸生動物都可能成為化石,但水生的小魚死亡後不容易被覆蓋,加上骨細又軟,化石相當罕見,他花了快三十年,日前終於找到完整的硬骨魚化石,十分振奮。

林景文強調,常可在河床中見到化石母石,但很容易就被沖進大海,他憑經驗撿回可能的母石後,要花兩天慢慢研磨,才能成形。

他認為,化石可見證恆春半島五十萬年的地質、生態,是珍貴的自然教育資產,理應被尊重及認識。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一項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在日本中部地區岐阜縣的地層裡,發現了約2億年前的隕石成分,經過同位素分析之後發現,極有可能是當時一顆撞擊現今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巨大隕石在撞擊時飛散的痕跡,而此發現也可能是造成古生代三疊紀後期(約2.37億年至2億年前)菊石與大量爬蟲類等物種大滅絕的隕石撞擊證據。

news_8__722713001  

日本九州大學和熊本大學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發表了此研究結果,根據研究者推測,當時的隕石撞擊規模,是僅次於導致恐龍滅絕的隕石撞擊,且此次隕石撞擊,可能也導致了一波生物大滅絕。過去研究曾顯示隕石大小和含鋨量存在一定關係,據此可推測這顆隕石直徑為3.3至7.8公里,最大可能重達5000億噸。

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有一處在2.15億年前形成的直徑約90公里的火山口狀凹陷,研究小組推測此凹陷可能就是受到這顆隕石的撞擊所造成。

日本位於岐阜縣坂祝町的木曾川河岸地層中的岩石,被認為是遠古時代深海海底的堆積層經過造山運動露出地面而形成。

日本九州大學和熊本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針對此地的地層進行研究,發現在此地岩石中厚約5厘米的黏土層裡,含有高濃度的銥和鉑等元素,這些元素通常存在於隕石當中,在地表中只有微量存在,但此地岩石中銥和鉑的濃度卻是一般地表濃度的50至2000倍。

另外,這處河岸中的岩石還含有白堊紀末期地層中的特殊礦物,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夾帶特殊成分的岩石,是由於隕石撞擊飛散的隕石成分和塵埃降落堆積所形成,由於地層上下含有浮游生物化石,所以可以確定撞擊時間在2.15億年前。

之前的考古證據顯示,在約2.37億年至2億年前之間,發生過一次造成北美附近菊石和爬蟲類等的大規模消失的生物大滅絕,稱為三疊紀─侏儸紀生物大滅絕或第4次生物大滅絕,而日本這次研究所發現的證據,恰好與第4次生物大滅絕相吻合。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貴州龍產出的量很大,以前大陸人為了賺外快,自家門口凳子一坐、一隻雕刻筆、一根小水管就可以磨了。所以市場大量的貴州龍都是大陸粗工,骨頭都是磨的痕跡....

現在當然大陸粗工還是有,但已經有這麼細的細工了! 眼窩清出來是立體的、連鼻孔、牙齒都有清出來....當然一分錢一分貨,這隻的價錢約粗工的2~3倍,但以我而言還是便宜啦 ! 要不是買不到,我一定給它開落去啦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在1.65億年前,恐龍還統治著地球時,當時的巨型跳蚤與恐龍體型相比顯然微不足道,但卻是現在跳蚤的8倍大,總共有24公分,不過隨著宿主恐龍的消失,巨型跳蚤也跟著絕種。

 

據大陸《人民網》報導,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展出的史前昆蟲特展發現,擁有吸血鬼之稱的跳蚤在現代相當繁盛,其種類高達有2千5百多種。而被發現的3塊史前巨型跳蚤,有2個來自白堊紀,另個則是侏羅紀。

 

根據研究,現在跳蚤通常最大體長不到3公釐,但發現的史前巨型跳蚤竟有24公分長,且這些巨型跳蚤的宿主就是恐龍,並以恐龍血為食,而雌跳蚤的體型比雄跳蚤還要大很多。

 

另外,巨型跳蚤並沒有翅膀,觸角很短,而在恐龍時代的巨型跳蚤中,只有雄跳蚤具有跳躍能力,雌跳蚤則不會跳,是以爬行的方式移動。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台灣記者沒有的第一手珍貴影像,我有

這是去年底玩石家聚會活動的照片,親炙大師的講座,第一手的資料,機會難得,以後玩石家聚會大家要多多參予啊!!

請看去年活動的照片集錦!

21  

今年4月11日出刊的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封面故事,刊登由一份國際兩岸研究團隊共同發表的「全球最古老恐龍胚胎骨床含有有機殘留物」論文,首度開啟國際上「恐龍胚胎學」新篇章,提供恐龍演化史重大線索。這項研究成果的幕後最重要推手就是來自台灣中興大學榮譽教授黃大一!因為他,原本在古生物界沒沒無聞的台灣,現在有機會在恐龍胚胎學研究領域搶佔先機,領先全世界!

 

國際「Nature」期刊登出「Embryology of Early Jurassic dinosaur from China with evidence of preserved organic remains (含有被保存有機殘留物證據的中國早侏儸紀恐龍胚胎學)」的第一天,當天網路搜尋則數高達500多萬則,顯示科學界與關注恐龍研究議題的各國恐龍迷對該項發現的高度興趣。

 

◎黃大一「驚鴻一瞥」 10年寒窗後轟動國際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又發現一種愛吃魚的恐龍!根據加拿大科學家研究化石後發現,曾在中國活動的一種小型恐龍,除了以鳥類為食物外,更在其肚子中發現魚的殘骸,因此斷定這種恐龍也是愛吃魚的恐龍之一。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觀察在去年在中國遼寧省發現的化石後推定,遠古時期的小盗龍(Microraptor)獵食範圍相當廣泛,且超乎想像,從會飛的,到陸地上走的,甚至海裡游的魚,都曾是牠們的盤中飧。研究者皮爾森指出,「我們很幸運從小盗龍化石,清楚地看見魚的殘骸,過去人們只認為有棘龍與小型美頜龍科恐龍,才是偏愛以魚為食物的恐龍。」

科學家認為小盗龍主要棲息在樹上,其大小約等於現今的鴿子一樣,且以其他小型鳥類及哺乳類動物為食物,但從最新出土的化石證據指出,小盗龍也有可能大到像老鷹一樣。皮爾森表示,最新證據判斷,小盗龍活動範圍其實應該更廣闊,而且其食物來源也很廣泛,因為演化的關係,小盗龍牙齒已發展成鋸齒狀,可以用來捕抓表面較滑溜的生物,例如魚,他說,「牠們主要的食物並不是魚類,但是已經慢慢演化成可以吃魚。」

去年在中國發現的化石,據推測應該是在1.2億年前因火山爆發後,噴發出火山灰而將恐龍深埋在地底下,當地除了證實是小盗龍最活躍的範圍外,也發現許多魚的化石。

從已知的小盗龍化石發現,牠們體長約90公分長,重約1公斤,擁有4隻翅膀,是目前發現最小型的恐龍之一,同時擁有羽毛與翅膀。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Evolution》期刊。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實則黃大一博士提供的標本及研究方向啊!!但怎都沒提黃博士的名字 

〔自由時報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恐龍巨大身軀如何長成,過去一直不清楚,成功大學教授謝達斌、博士後研究員彭信榮,利用國家同步輻射中心等設備,掃描侏羅紀早期、距今最古老恐龍「中國祿豐龍」胚胎骨骸樣本,發現到微量殘存的有機質,觀察到胚胎期快速成長,胚胎像雞、鳥一樣會在蛋內活動等,從而解讀出胚胎發育史,並將傳統巨觀的古生物學研究,帶入奈米微觀新境界。

 

「恐龍胚胎發育史」研究成果,獲國際期刊自然(nature)高度認同,是四月十一日出刊的封面故事。

 

該項研究由成大客座特聘講座教授羅伯瑞茲所領導,台灣五位學者與加拿大、澳洲、中國、德國等學者並列作者,謝達斌、彭信榮負責奈微米造影分析。

 

謝達斌表示,過去要將化石切片做研究不可行,而且動物殘骸經過億萬年的擠壓,有機體幾乎都已破壞殆盡,傳統的古生物學研究多是由外觀、型態、比對等方式著手。

 

但在國家同步輻射中心的儀器設備下,得以用非破壞方式,掃描了羅伯瑞茲、以及團隊成員之一黃大一教授所提供的約廿個距今一億九千五百萬年前,不同發育時期的中國祿豐龍胚胎化石樣品,從中找到了稀少殘存的有機質,再經冷凍電鏡解析,前後以一年時間解讀出祿豐龍的胚胎發育史。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出生的不易,即是「誕生」一份奇蹟,這平均存活率不到千分之1,卻又是神秘遠古生物的「鸚鵡螺」,日前全國首例成功孵化成功。從產卵到孵化須超過365天的孵化期的鸚鵡螺,全世界對於鸚鵡螺生態,仍存有許多未解的謎團,位於花蓮海洋公園業者,如奇蹟似的獲得這神秘的遠古生物,也使得園區專業團隊格外驚奇與珍惜,同時引起了產學界注意,包括國立海生館、日本鳥羽水族館、國立東華大學都相繼派員研究觀察「這」一次難得生物奇蹟。

 

鸚鵡螺的生態長久以來一直是個謎團,在1950年代,美國開始發展核能動力的超級潛水艇,第一艘核能動力潛水艇即命名為「鸚鵡螺號」(Nautilus),只因活化石鸚鵡螺是大自然中最早出現的天然潛水艇,人類打造的潛水艇,或多或少學習了鸚鵡螺水中浮沈的原理。

 

鸚鵡螺(Chambered nautilus)是世界上非常獨特的動物,但鸚鵡螺不似其他海螺或蝸牛有左右不對稱的螺旋形貝殼,反而有左右對稱完美黃金比例的螺旋形貝殼,內部隔成一間一間的氣室,各氣室之間有小管連通,為什麼會演化至此?仍有許多謎團待解!全世界對於鸚鵡螺繁殖的環境條件還有許多未知,致使成功繁殖的孵化率極低,如亞洲香港海洋公園曾在2005年有產卵記錄但最後宣告失敗,目前只有日本在1955年所成立的鳥羽水族館在營運近數十年後才突破技術孵化成功。

 

遠雄海洋公園表示,專業團隊不到2年的時間研究成功孵化,所以當消息傳到日本時引起相當注意,日方立即有合作交流的強烈意願,此古生物在孵化的365天期間中,需每日24小時不間斷嚴謹控管孵化環境的水質、水溫、水流及海水密度等條件,在細心及漫長的等待中,於日前孵化成功,首創全國成功繁殖。故藉由孵化成功的一小步,與日本知名的鳥羽水族館等各專業單位交流,期能進一步解開生態謎團。

 

然而在鸚鵡螺成功孵化後,立即要面臨最棘手的問題,依據與鳥羽水族館專業交流可知,鸚鵡螺孵化後的100天內,仍處危險期間內,仍有許多個體會死亡,從產卵到孵化後的半年內生存率僅有不到千分之一,目前死亡的原因大部份都是突然不進食而死亡,確切的死亡至今成謎未解。在海洋公園在教育元年即將啟航的前夕,民眾不妨前往參觀,來感受海洋生物的奧妙與海洋的重要性,進而尊重海洋、愛護海洋。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法新社巴黎12日電) 今天公布的化石研究指出,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早期海洋生物祖先的微生物,事實上可能生存於陸地,此一說法可能引發對動物生命起源的重新審視。

 

如果研究結果無誤,那麼這項發現將挑戰過去存在的理論,亦即生命在海洋蓬勃發展長達數億年後,才向陸地擴張。

 

可追溯回5億4200萬至6億3500萬年前的伊迪卡亞化石(Ediacaran),1946年在澳洲南部出土,並一直被視為是水母、蟲類與花狀海底生物海筆的遺骸。

 

不過美國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地質科學家利用最新化學與顯微分析技術得出總結,表示這種化石更可能屬於棲息於陸地的微生物,而且根本不是動物。

 

這類化石可能是集結真菌、海藻或細菌的地衣,或者是一團微生物。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路透紐約12日電)美國耶魯大學(YaleUniversity)研究人員將1種新發現的恐龍命名為「歐巴馬龍」(Obamadon gracilis),想法來自這位美國第44位總統的露齒微笑。

研究人員今天告訴路透社,這種小型吃昆蟲的恐龍1974年首次在東蒙大拿(Montana)發現,但最近重新檢視發現,它被錯誤歸類為Leptochamopsdenticulatus,事實上,它是新物種。

今天發表的「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期刊有9種新發現物種,「歐巴馬龍」是其中之一。

為了幫新種恐龍命名,耶魯研究人員結合拉丁文Obamadon與gracilis,分別為歐巴馬的牙齒與修長之意。

耶魯大學古生物學家朗里奇(Nick Longrich)說:「這種恐龍有非常長且筆直的牙齒,歐巴馬的門牙同樣長且直,還有很棒的笑容。」

科學家說,這種恐龍在6500萬年前隕石撞地球時,與其他恐龍一起滅絕。

新物種以政治人物命名,歐巴馬並非首例。吃植物的獨特物種「巨爪地懶」(Megalonyxx jeffersonii),便是依傑佛森總統(Thomas Jefferson)命名,他是研究哺乳類的業餘古生物學家。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鹽水溪文化資產特展

 

〔自由時報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新化中興林場出土的大型蚵殼化石,重達九公斤,另外一個蚵殼長達卅公分,昨天在台南文化中心的「鹽水溪文化資產特展」展出,化石專家王良傑表示,蚵殼化石迄今約四十到九十萬年前,在台南新化丘陵一帶都可以發現。

 

這項名為「鹽溪合水趣府城」鹽水溪文化資產特展巡迴展 ,由文化局文化資產處、台南文化資產保護協會、樹谷文化基金會及台糖公司共同主辦,昨天在文化中心開幕,將展至十二月十六日。

 

文資協會理事長曾國棟表示,這次展出有考古溯源、平埔文化與公廨、建醮科儀、製糖文化及水源污染問題等,呈現鹽水溪流域的生命史與在地民眾的生活風貌,未來希望能往中上游,甚至到各區巡迴舉辦,讓民眾了解。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科學家指出,全球不到2%的化石可以被完整地保存在火山岩裡。法國一所大學科學家最近從土耳其的火山岩中,發現了距今已超過九百萬年歷史的犀牛頭骨化石,並且證明犀牛生前是被高溫瞬間煮熟致死。科學家指出,有機物質經常被火山噴發後摧毀殆盡,因此這種化石相當罕見。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從土耳其的火山岩發現,一場距今約920萬年前火山噴發後,一頭犀牛瞬間被高溫燒死,之後被完整地保存在火山岩裡,當時這種犀牛在地中海地區東部一帶相當常見,科學家從不尋常的特徵觀察後得知,當時這隻犀牛應該是被攝氏500度以上的高溫煮熟致死,與西元79年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大爆發類似。

 

科學家安東尼指出,當時犀牛遇到熔漿時瞬間立即死亡,再加上高溫導致急速脫水,在岩漿流動過程中造成頭部與身體分離,最後犀牛頭顱則被帶到距離當初火山噴發地點北方30公里外。

 

安東尼說,過去從火山灰中經常可以發現軟體動物的化石,但是有機物質因為會被火山噴發後造成的高溫摧毀殆盡,因此犀牛頭骨化石能夠保留下來實屬難得。

 

今年初,日本福井縣恐龍博物館也展示了日本地區最古老的犀牛化石,距今已經超過1800萬年。博物館表示,犀牛化石在2009年十一月後陸續發現後,數量多達一百件,估計這隻犀牛身長約2.4公尺,死亡前應該棲息在沼澤或河邊地帶,因此也證明了當時的日本群島,的確曾與亞洲大陸相連。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國大陸考古學家今天表示,他們發現世上最古老的飛魚化石,牠們生存年代約在2億4000萬年之前。這種塌鼻子的奇怪生物會為了躲避掠食者而在水面滑翔。

研究人員在這篇發表於「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指出,中國大陸博物館收集的化石已除去塵土、標註日期與分類,發現這種飛魚的生存年代比之前認為的還要久遠。

研究指出,名為Potanichthys xingyiensis的飛魚存在於約2億3500萬年至2億4200萬年前的三疊紀中期(Middle Triassic),比先前在歐洲發現最古老物種還要再早2700萬年。

三疊紀時期比恐龍生存的侏羅紀(Jurassic)時期要早約2億年至1億5000萬年。

研究共同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光輝告訴法新社,P. xingyiensis是「最早在水上滑翔的脊椎動物」。

鳥類出現之前,這種魚類已在水面上滑翔約8000萬年。鳥類被視為小型有羽毛恐龍的後代。

科學家認為,飛魚演化的原因是為躲避掠食者攻擊。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看過電影《侏儸紀公園》的觀眾都知道,迅猛龍的狠勁和速度,令人聞之喪膽,不過牠的體型一點都不高大,有古生物學家指出,其身高實際只有30公分,最多比雞大一些,電影呈現出來的畫面是錯誤的。

 

具「學習功能」的迅猛龍,將其形容為最有威脅性的掠食者一點都不為過,電影中有牠出現,光看到影子,就能讓劇情急速加溫,緊張感瀰漫整個電影院,讓看戲的人無不直打哆嗦。

 

6500萬年前,迅猛龍依舊是最優秀的掠食者,迅雷不及掩耳的移動迅速,獵物若一個不留神,難逃其魔爪,下一秒便成其口中美味佳餚。

 

迅猛龍的優勢來自於「嬌小」體型。有古生物學家表示,該生物沒有電影中拍攝得那麼大隻,最多只有30公分高,具體來說只有比雞大一點,電影的世界,是為了要讓畫面更具效果、更嚇人,才會把牠們「放大」,再加上技術問題,迅猛龍是電影裡的要角,許多的「動作戲」,是由特技演員來擔任,才能突顯其逼真程度。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美國的科學家胡康谷(Hukawng Valley)在緬甸意外發現了蜘蛛突襲的最早的化石,那是在1億年前,一隻蜘蛛正在獵食黃蜂時,剛好一道樹脂流過,將這一刻凍結在琥珀之中。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塊琥珀的歷史可追溯到白堊紀時代早期,約為9千700萬至1億1000萬年前,當時蜘蛛困住了黃蜂,正打算大快朵頤,就在此刻,剛好一道樹脂流過,將這一刻凍結在琥珀之中,將蜘蛛和黃蜂封存至今。

 

這塊琥珀是科學界首次發現蜘蛛獵食的琥珀,也是蜘蛛突襲的最早化石紀錄。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法新社莫斯科5日電) 俄羅斯北方的11歲男童無意間發現了保存完好的長毛象。科學家表示,這頭長毛象的長牙、皮膚、1眼、1耳都清楚可見,可說是自1901年來的最佳發現。

居住在俄國北部泰密爾半島(Taimyr Peninsula)1座極地站附近的沙林德(Yevgeny Salinder),8月底在葉尼塞河(Yenisei River)河岸蹓躂時,發現這隻冰封動物。

 

沙林德的家人通知科學家這項歷史發現後,聖彼得堡動物博物館館長狄宏諾夫(Alexei Tikhonov)火速趕往這片凍原。狄宏諾夫說:「沙林德聞到一股臭味,並且看見有東西突出地面-那是長毛象的腿。」

 

狄宏諾夫表示,這頭年約15至16歲的長毛象,死於3萬年前左右,牠的長牙、皮膚、1隻眼睛及1隻耳朵都明顯可見。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