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化石新聞 (10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08/09/30

(路透布宜諾斯艾利斯29日電)軀體外層部分鏤空的8500萬年前掠食性恐龍Aerosteon riocoloradensis,意即「從科羅拉多河飛來」(air bones from the Rio Colorado)。此種恐龍的示意圖,顯示出內部重建肺臟(紅色部分)和氣囊(其他顏色區),模擬牠們真實樣貌。

科學家在阿根廷(Argentina)曼多薩省(Mendoza)發現這種大型食肉恐龍化石,牠們有類似現代鳥的呼吸器官,強化了鳥類與恐龍關連性,也有助於解釋鳥類獨特的呼吸系統演化過程。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09/03

南科考古遺址自二○○○年以來,陸續挖出稻米化石,總計數量將近廿萬顆,研究人員發現,稻米化石年代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到五百年,從最早的大小不一到顆粒愈來愈大,推測石器時代人類已有育種觀念,且連同出土的小米、綠豆等化石,都是當時人類主要植物營養來源。

 

最早稻米化石 距今四千五百年

前南科考古隊長、現任樹谷基金會考古中心主任朱正宜解釋,南科出土的稻米化石,年代最久遠的距今約四千五百年,是台灣現今考古遺址中,所挖掘出最早的稻米化石。在南科周邊卅多處考古遺址中,都曾挖出稻米化石,但以南關里東遺址及右先方遺址兩處最多。

朱正宜說,兩處遺址的稻米化石挖掘出土當時,地上密密麻麻的碳化稻米,呈散落狀,各約十萬顆,推測兩處發現地點可能都是「意外事件」現場,所謂意外事件,指的是可能有人打翻盛裝稻米容器,致稻米散落一地。

還有小米綠豆 百餘種植物種子

朱正宜指出,研究人員在清點及鑑定稻米化石過程中發現,四千五百年前的稻米化石顆粒很小,但隨著年代演化,稻米化石顆粒愈來愈大,由此可推測,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已栽種稻米,且技術愈來愈進步,當時人類已有育種觀念。

南科考古遺址除挖出現今台灣最早的稻米化石外,也挖出現今台灣最早的小米及綠豆化石,還有一百多種無法判別種類的植物種子,朱正宜表示,稻米、小米及綠豆可能是當時人類主要的植物營養來源,加上南科遺址出土的魚、貝類化石,推測石器時代至鐵器時代人類食物呈多樣性。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2008/08/22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位英國科學家日前上eBay拍賣網,以廿英鎊(台幣一千二百元)買下一枚內有昆蟲化石的琥珀,後來發現這隻昆蟲竟是原本不為人知的新蚜蟲,結果這種蚜蟲就以這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

日前,英國皇家昆蟲學會副會長哈靈頓(Richard Harrington)從一個立陶宛人手裡買下這枚琥珀。

他和同事查不出琥珀內是何種蚜蟲,就送去給丹麥的蚜蟲化石專家海伊鑑定,海伊證實是新發現的蚜蟲,現在已絕種。

哈靈頓說,在琥珀裡發現新昆蟲不稀奇,但能在eBay拍賣網買到過去未被發現的昆蟲化石,倒是不尋常的管道。

哈靈頓原本想以eBay為這一隻蚜蟲命名,稱之為Mindarus eBayi,不過,現今科學界不太贊同隨興取名,海伊便以哈靈頓的名字為新蚜蟲命名,拉丁學名為Mindarus harringtoni。

這隻蚜蟲身長三到四公厘,藏在一個約有四千萬年到五千萬年歷史的琥珀裡,琥珀如藥丸般大。

這隻蚜蟲在吸食一種樹木的汁液時,被困在樹脂裡,而它吸食的樹木也早已在幾百萬年前絕種,拉丁學名為Pinites succinifer。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08/13

〔記者蘇福男/田寮報導〕看似不毛之地的田寮鄉月世界惡地形,發現疑似史前古鱷魚牙齒化石!

任職田寮鄉農會推廣股的林金鴻,4年前在田寮村福爾摩沙高速公路下方山壁撿到一顆化石,多年來他一直誤以為是山羌角,經大崗山人文協會生態組長陳志鵬、化石收藏家王良傑比對、鑑定,昨天研判應是介於1萬至180萬年前的更新世史前古鱷魚牙齒化石。

昨天上午陳志鵬再度前往發現地點探勘,又從二仁溪泥流中採集到碳化木、鹿骨、珊瑚、螺貝、魚頭骨、魚耳石、十幾枚鯊魚牙齒和一小塊鱷魚牙齒碎片等化石,從色澤、破碎程度研判,化石可能是位於海水和溪水交界處,並經多次沉積的結果。

陳志鵬表示,該枚疑似長吻鱷的牙齒化石長約4公分,有2公分的橢圓長軸和1.8公分的短軸,雖比先前台南鹽水溪千鳥橋南段所發現的5.5公分略短,卻是首度在高縣境內發現最完整的鱷魚牙齒化石紀錄,彌足珍貴。

林金鴻說,鱷魚牙齒化石出土地點約在二仁溪支流牛稠埔溪秀峰橋段附近的山坡上,鄰近石聖公廟,當時山壁剖面清晰可見,該枚化石正好插在古河道所經過的礫石層中,他無意中發現,原以為是山羌角,沒想到卻是珍稀的古鱷魚牙齒化石,讓他如獲至寶。

陳志鵬指出,新化丘陵北從台南玉井,南至高雄田寮一帶惡地形發達,看似童山濯濯、不毛之地,卻暗藏玄機,王良傑曾在田寮鄉月世界泥火山一帶發現熊齒、猴齒、海豚齒等珍貴化石,幾枚刻有類似甲骨文的化石,和魟魚、海星、龜、鱉、犀牛、象等小碎片化石,其中,猴齒化石更成為國內知名學者吳海音研究台灣獼猴起源的重要證據之一。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08/06

(法新社倫敦六日電) 今天公布的研究顯示,經常成為暴龍盤中飧的鴨嘴恐龍「亞冠龍」,為了避免被恐龍世界之王暴龍吃掉,從孵化誕生到長大成年,「如同失控一般」,很短時間內就能完成。

亞冠龍的成長速度是暴龍等肉食性掠食動物的三到五倍,並且可以在很小的時候就產下後代,擴張族群數目,因此擁有進化上的優勢。

這份研究報告刊登在「倫敦皇家學會學報B:生物科學」的網站上,美國學者李伊在網站上說:「等到這種鴨嘴恐龍完全長大時,暴龍只長到一半,這種體型上的差異實在很大。」他並稱亞冠龍就好像是「白堊紀末期的瞪羚」。

這種草食性恐龍生活在距今六千七百萬至八千萬年前,當牠完全長大後,體型與暴龍相當,身高可達九點一四公尺,但亞冠龍缺乏犄角與堅硬外皮以自衛。

亞冠龍生長速度出奇的快,從幼年時期至成年僅需十至十二年,讓牠擁有更好的演化機會,而相較之下暴龍需要二十到三十年的成長時間。

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博士生古柏女士說:「我們對於牠們成長的如此快速感到震驚。」她並提出亞冠龍腿骨的薄切片為證,切片上就跟樹木一樣,都有顯示年齡的年輪。

她說:「如果你研究幼龍骨頭的橫切面,甚至研究還在卵中未孵化的恐龍,會發現血液流經骨頭的地方出現很大的空隙,這代表牠成長的速度如同失控一般。」

此外亞冠龍很小的時候就能繁衍後代,只要二到三歲就能達成性成熟。

古柏說:「這在面對掠食者時,又是另一個好處,如果可以持續繁衍後代,你就安心了,演化就是這麼一回事。」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8/08/03 古生物學家在波蘭(Poland)南部一處磚場挖掘,挖出一具之前未見的暴龍祖先骨骸。

 

波蘭科學院(Polish Science Academy)的考古團成員蘇勒吉(Tomasz Sulej)說,這隻掠食恐龍暫名為「龍」,生活在大約2億年前,有5公尺長,用兩隻腳行動,最長的牙齒有7公分長。

蘇勒吉1日表示:「這是到目前為止尚不為人知的完全新種恐龍」,「甚至沒有人預期那個時候有這種恐龍存在,所以這讓我們對暴龍族群的演化有更新的認識。」

這句骨骸是在距離華沙(Warsaw)200公里的萊所威瑟村(Lisowice)一座磚場挖掘到的。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