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員等與巴西古生物學家合作,在最新一期的德國《自然科學》(Naturwissenschaften)(2012年4月,第99卷第4期)雜志上發表了題為“亞洲新的具齒飛行爬行動物:中國和巴西白堊紀翼龍動物群的相似性”的研究論文,記述了一件新的非常特殊的翼龍化石——獵手鬼龍(Guidraco venator)。這件化石因其魔鬼般奇特的頭骨形態和吻端異常粗大的牙齒顯示其為捕獵高手而得名。新標本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我國遼西下白堊統熱河群九佛堂組產出的翼龍組合與巴西東北部Araripe盆地桑塔納組(細分為Crato組和Romualdo組)產出的翼龍動物群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這兩個翼龍動物群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演化關係。
獵手鬼龍發現於遼寧西部淩源四合當的九佛堂組湖相頁岩中,時代為早白堊世晚期(距今約1.2億年),這是遼西地區又一個新的化石富集地點。這件標本保存了十分完整且關聯的頭部骨骼以及前幾節頸椎。鬼龍的頭骨長38cm,它的鼻眶前孔佔頭骨長度的1/4,具有一個頭盔狀的圓頂額骨脊冠,吻端牙齒巨大且粗壯並向前傾斜,甚至前端的幾枚牙齒的長度遠遠超過了上下頜的高度等形態特徵。
鬼龍因其愈合的鼻眶前孔而歸入翼手龍亞目。依據其頸椎形態及齒列形式排除了悟空翼龍類(Wukongopteridae)的可能,齒列和鼻眶前孔的形態也說明其不屬於帆翼龍類(Istiodactylidae)和無齒翼龍類(Pteranodontidae),額骨的脊冠類似於無齒翼龍,但是卻發育無齒翼龍類所沒有的牙齒,齒列雖然與古魔翼龍類(Anhangueridae)十分相似,但是卻沒有古魔翼龍類所特有的前上頜骨和齒骨脊。可以說鬼龍是一類十分奇特的魔鬼般的翼龍,具有許多翼龍類群所具有的鑲嵌特徵。
這件標本上還保存了多處翼龍的糞化石,它們主要由魚類骨骼碎片組成。有的糞化石不但保留了一定的形狀,而且表面還較為光滑,這也是人們第一次見到翼龍糞化石的形態,也直接的證明了鬼龍是食魚動物。同時,這也是確切的翼龍糞化石及其與骨骼化石共生保存的首次報道。依據其頭骨形態、齒列結構和吻端發育的加長加粗的強壯牙齒,以及共生的糞化石,很顯然這類翼龍是一類非常兇猛的食魚動物。此前古生物學家認為大部分的翼龍類群是食魚的,但是很少有直接的化石證據來證明。九佛堂組時期寬闊的湖面和豐富的魚類如吉南魚、中華弓鰭魚、北票鱘和原白鱘等為它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
在這件標本的頭部還保存了可能為銀杏類葉片的化石,這類植物化石在熱河群的義縣組和九佛堂組中十分常見。在白堊紀時期,被子植物才剛剛出現,佔據著統治地位的依然還是銀杏、蘇鐵、松柏類等裸子植物以及佔據森林灌叢的真蕨類等。隨著被子植物的不斷繁盛,裸子植物所佔據有的生態位也逐漸縮小,像銀杏這樣的活化石在如今已經種類十分有限了。這片植物葉子覆蓋於翼龍的頭骨之上,很顯然是翼龍死後保存過程中形成的,像這樣同時保存了翼龍和植物化石的標本在世界上都是極其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