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3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從一件來自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中,發現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
中通社報導,這一代表中國學者在鳥類起源研究方向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獲30日線上出版的權威科技期刊《自然》雜誌發表。業內專家稱,1.6億年前具有類似蝙蝠翅膀小型恐龍的重要發現,對於科學家了解恐龍形態差異性和鳥類飛行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家新發現的1.6億年前具有類似蝙蝠翅膀小型恐龍被命名為奇翼龍,屬於一個名叫擅攀鳥龍類的恐龍類群,這一類群與鳥類親緣關係非常近,但長相奇特,有著短粗的頭,手部外側手指極長,尤其是其僵硬的羽毛呈絲狀,更接近原始羽毛,而不像其他似鳥恐龍和鳥類擁有的片狀羽毛。
最奇特的是奇翼龍腕部的一個棒狀長骨結構,類似結構從來沒有在其他恐龍當中發現過,但卻在一些會飛的四足動物的腕部,或者肘部、踝部附近存在,這些動物包括蝙蝠、翼龍和鼯鼠等,奇翼龍腕部的棒狀結構和日本鼯鼠腕部長著的棒狀結構尤其相像。在所有這些動物中,這種棒狀結構都支撐著翼膜,用於飛行或者滑翔。
在奇翼龍標本上,研究者也在棒狀結構和手指附近發現殘缺翼膜。這意味著奇翼龍有著和鳥類及其恐龍近親完全不同的翅膀,它的翅膀像蝙蝠和其他會飛的四足動物一樣,主要由翼膜構成,而不是像鳥類及其近親那樣主要由羽毛構成。
徐星說,由於這件標本太過奇特,保存也不夠精美,研究者花費了很長時間才確認了這一結構。為了揭示這一標本保存的重要信息,尤其是確認這個棒狀結構的性質,科研人員採用CT和掃描電鏡等多種儀器對化石進行分析,最終確認奇翼龍腕部的棒狀結構是翼膜翅膀的關鍵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奇翼龍是已知最短的恐龍名字,凸顯了在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過程中,這一物種演化出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翅膀,完全不同於其他似鳥恐龍和鳥類的翅膀。奇翼龍的發現,為翼膜狀飛行器官的趨同演化提供一個絕佳實證,表明即便是在以羽翼為特徵的鳥類支系上,也曾出現過翼膜翅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