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在此 

安氏原角龍也有托兒所呼?

  在蒙古出土的一窩小恐龍化石,這項發現也讓古生物學者重新思考遠古爬蟲類父母照顧幼兒的方式。

   近7500萬年前的安氏原角龍(Protoceratops andrewsi)巢穴裡有15隻小恐龍,牠們被埋藏在古老的沙丘沈積層下。安氏原角龍是三角龍的近親。蒙古的古生物學者帕敏.納滿達赫(Pagmin Narmandakh)於當地的白堊紀Djadokhta組地層中發現這個巢穴。

  論文的共同作者、羅德島大學古生物學者法斯托維斯基(David Fastovsky)表示,這個寬度僅0.7公尺的巢穴十分驚人。他們的相關論文發表在11月份的《Journal ofPaleontology》。

 

寬度僅0.7公尺的巢穴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民國七十五年,香火鼎盛的王公廟每遇假日,空間即顯侷促,加上屋頂長年漏水,廟方遂起拆舊廟、建新廟的念頭。當時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各地的傳統廟宇往往被粗暴地拆除廢棄,替之以又大又新的鋼筋水泥建築。

  然而,決一連串的討論與溝通後,二結人做了不同的選擇,決定將舊廟平移保存,並於原廟址重建一座有特色的新廟。於是在民國八十六年,舊廟建築的平移工程以『千人移廟』為序曲,共平移九十公尺再轉向一百八十度,耗時約四個月。「千人移廟」是史無前例的創舉,移廟代表著二結人對傳統的尊重,也開啟傳統建築保存的新頁。「千人移廟」這件當年的大事,後來也被納入國小教科書教學。

首先,這座廟並沒有地基,匠人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將地面挖空重新構築基礎。為防建築體本身在牽動時受影響,整棟建築內外均使用工字形鋼板固定。再在地底用千斤頂支撐,移高一尺多,然後工人開始鋪設可以滾動的圓木和其他器材。真正的移廟活動是在民國86年9月27日早上,千人費盡氣力也只能移動約一公尺左右。因為每移動一小段距離,整個地基下的滾木和器材都必須重新調整鋪設,而且由於移到廟埕的另一端時,廟的座向也得做一百八十度的轉向。雖然距離只有廟埕的另一端,前後卻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王公廟的平移技術用的是典型的台灣傳統工法。

礙於經費問題,新廟建好地基後已經停滯工程多年,明年六月經費有著落,將重新起建新廟工程,目前王公廟臨時行宮,暫居於古廟旁邊的大榕樹下

廟裡不只是王公的神像而已,前輩藝師所留下來的雕刻、彩繪和木工,可以說是地方唯一的藝術殿堂。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照片來源 : http://www.scientias.nl/eerste-superroofdier-had-ogen-op-stokjes/51600

 

(法新社雪梨8日電) 澳洲科學家今天表示,科學家發現長相奇特史前生物奇蝦(anomalocaris)的一對眼睛,和昆蟲的眼睛很相像。奇蝦生活在超過5億年前的海洋中。

 

科學家在澳洲坎加魯(Kangaroo Island)的岩石中發現這對巨大奇蝦的眼睛化石,眼睛直徑達3公分,有多達1萬6000個獨立小眼。

 

主導研究的派特森(John Paterson)表示,「超級掠食者」奇蝦可以長到1公尺長,被視為寒武紀的「大白鯊」。奇蝦在古時候是處於海洋食物鏈頂端的生物。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即將過火前夕,火堆已經燒的炙熱了

旁邊還有好幾麻袋木炭還沒加進去燒

還沒出去抓乩童之前,神轎先操兵

大王公的神轎進場,準備請示大王公要往哪個方位的民宅去抓乩童

大王公進場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4 (日) 宜蘭二結主奉古公三王的二結王公廟,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都會舉行盛大的抓乩童、神像過炭火儀式,為三王公祝壽。今年民國100年甫獲得文建會重要無形文化資產而擴大舉行「王公文化節」系列活動。

近年的廟會活動表演很受民間歡迎,往往會場也會擠滿很多大砲(專業長鏡頭攝影師),我這口袋型數位相機就顯得很不專業化石狂還是拍了一些照片,將文章分成(一)過火前的祝壽(二)過火、抓乩童(三)王公廟,三篇文章為大家介紹、也為自己保存一些記錄與影像。

早上八點多就先來探勘,過火場地已經開始燒木炭了,今年破紀錄的一萬三千台斤木炭,不從早上燒是燒不起來的。二結王公廟過火使用的是炭火,和一般紙錢堆的金火不一樣,溫度高達攝氏8、900度,相當驚險,每年都吸引上千民眾參觀。

一般的過火都是過爐火或過金火,真正過炭火的已經少了,二結王公廟的過炭火全台灣已經算是數一數二了。

以前沒有電風扇的時代是用扇子搧風,然後進步到手動鼓風機,現在則是用大電風扇,否則一萬三千斤的木炭要燒到什麼時候,可見越古早以前,炭火規模越小。

今年過火的神轎19頂,過火神像約160幾尊。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