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十五年,香火鼎盛的王公廟每遇假日,空間即顯侷促,加上屋頂長年漏水,廟方遂起拆舊廟、建新廟的念頭。當時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各地的傳統廟宇往往被粗暴地拆除廢棄,替之以又大又新的鋼筋水泥建築。
然而,決一連串的討論與溝通後,二結人做了不同的選擇,決定將舊廟平移保存,並於原廟址重建一座有特色的新廟。於是在民國八十六年,舊廟建築的平移工程以『千人移廟』為序曲,共平移九十公尺再轉向一百八十度,耗時約四個月。「千人移廟」是史無前例的創舉,移廟代表著二結人對傳統的尊重,也開啟傳統建築保存的新頁。「千人移廟」這件當年的大事,後來也被納入國小教科書教學。

首先,這座廟並沒有地基,匠人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將地面挖空重新構築基礎。為防建築體本身在牽動時受影響,整棟建築內外均使用工字形鋼板固定。再在地底用千斤頂支撐,移高一尺多,然後工人開始鋪設可以滾動的圓木和其他器材。真正的移廟活動是在民國86年9月27日早上,千人費盡氣力也只能移動約一公尺左右。因為每移動一小段距離,整個地基下的滾木和器材都必須重新調整鋪設,而且由於移到廟埕的另一端時,廟的座向也得做一百八十度的轉向。雖然距離只有廟埕的另一端,前後卻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王公廟的平移技術用的是典型的台灣傳統工法。



礙於經費問題,新廟建好地基後已經停滯工程多年,明年六月經費有著落,將重新起建新廟工程,目前王公廟臨時行宮,暫居於古廟旁邊的大榕樹下

廟裡不只是王公的神像而已,前輩藝師所留下來的雕刻、彩繪和木工,可以說是地方唯一的藝術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