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在一場聚會中,和幾位朋友聊起了鸚鵡螺名稱的起源。原先,我一直以為,鸚鵡螺與菊石是譯自日文的名詞,席間有位朋友提醒,古代中國就有鸚鵡螺的說法,做為酒器的鸚鵡杯,即是鸚鵡螺製成的海螺盞。所以,應該不是參考日本鸚鵡螺(鸚鵡貝/オウム貝)的說法。
查證資料後發現朋友的說法沒錯,早在唐代詩詞中就已提到鸚鵡杯。
李白《襄陽歌》 「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盧照鄰《長安古意》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而古人所說的鸚鵡杯,即是鸚鵡螺殼。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為廣東地區風土物產、天文地理、花草蟲魚的地方志書,裡面也記載了這種鸚鵡螺製成的酒杯。因為外型像鸚鵡,古人將之命名為鸚鵡螺。
至於日本的「鸚鵡貝/オウム貝」名稱,日本人也是因為外型特徵才將其命名為鸚鵡貝,至於命名理由是否受到中土影響,或者只是看法雷同,則需要進一步深究了。(張之傑老師補充說明:明治初年,日本開始全面翻譯學術名詞,其中動植物部份,如已有故有漢名,則依漢名,如無故有漢名,則另譯。鸚鵡螺已有故有漢名,故延用漢名。 )
不過,關於「菊石」這個名詞,我比較傾向這譯名來自日本的說法。日本現今多使用アンモナイト(Ammonite之片假名)一詞,較少用「菊石」的說法。日本人覺得Ammonite的形狀像菊花,而且其縫合線像菊花的葉子,所以稱之為「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