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報導在小不點的格裡,歡迎大家比較看看

2009/08/19

墨魚的墨經過了一億五千多萬年,顏色依舊黑乎乎的。


英國科學家在威特郡海底,挖掘出了一具一億五千五百萬年前的墨魚化石。他們取出墨囊裡的墨,繪製出了這隻墨魚的素描。

負責挖掘的英國地理學會會員威爾比博士說,通常只有動物的堅硬的部份有機會變成化石。多數的軟質部分都會在成為化石以前就分解掉了。不過,這具墨魚化石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急速變成化石,所以,墨囊和裡面的墨汁還能保存了下來。他研判,這隻墨魚是幾天以內就成了化石的。

威爾比說,經過分析,他們發現墨魚的墨汁一億多年以來品質都很固定。一億多年前墨魚墨汁的成分跟今天的幾乎完全一樣。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週末在一場聚會中,和幾位朋友聊起了鸚鵡螺名稱的起源。原先,我一直以為,鸚鵡螺與菊石是譯自日文的名詞,席間有位朋友提醒,古代中國就有鸚鵡螺的說法,做為酒器的鸚鵡杯,即是鸚鵡螺製成的海螺盞。所以,應該不是參考日本鸚鵡螺(鸚鵡貝/オウム貝)的說法。 

 

查證資料後發現朋友的說法沒錯,早在唐代詩詞中就已提到鸚鵡杯。

李白《襄陽歌》 「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盧照鄰《長安古意》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而古人所說的鸚鵡杯,即是鸚鵡螺殼。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為廣東地區風土物產、天文地理、花草蟲魚的地方志書,裡面也記載了這種鸚鵡螺製成的酒杯。因為外型像鸚鵡,古人將之命名為鸚鵡螺。

至於日本的「鸚鵡貝/オウム貝」名稱,日本人也是因為外型特徵才將其命名為鸚鵡貝,至於命名理由是否受到中土影響,或者只是看法雷同,需要進一步深究了。(張之傑老師補充說明:明治初年,日本開始全面翻譯學術名詞,其中動植物部份,如已有故有漢名,則依漢名,如無故有漢名,則另譯。鸚鵡螺已有故有漢名,故延用漢名。

 

不過,關於「菊石」這個名詞,我比較傾向這譯名來自日本的說法。日本現今多使用アンモナイト(Ammonite之片假名)一詞,較少用「菊石」的說法。日本人覺得Ammonite的形狀像菊花,而且其縫合線像菊花的葉子,所以稱之為「菊石」。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時間:2009/8/13

地點:豐原市藝文館二樓
            中縣豐原市育仁路81號
           (豐原市公所、圖書館旁)
            電話:04-25156756

化石展覽提供:李天德老師、李慶堯老師、王鎮炎老師、何基民老師....等

展期到8/30,暑假結束前帶小朋友來看看喔~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編號:9-17-5

大小約 4 cm

 

 

編號:9-17-6 so 

大小約 6.8 cm,這一顆很大顆喔,應該是這類海膽中大隻佬囉~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80729 昨天來到友人的家參觀他的收藏,特別拍一些圖片跟大家分享分享。

遼西昆蟲陰陽模,約 3 cm,頗大,各位看倌有沒有看過 ? 感覺很眼熟,就是叫不出名字,知道的看倌麻煩指導一下   ....劉sir說很像水生昆蟲-紅娘華

也是遼西陰陽模,是小強嗎 ? 還是嬋 ?

滿州鱷,聽說滿州鱷不是真正的鱷魚,也是一種水蜥爬蟲類。

滿州龜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