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週末在一場聚會中,和幾位朋友聊起了鸚鵡螺名稱的起源。原先,我一直以為,鸚鵡螺與菊石是譯自日文的名詞,席間有位朋友提醒,古代中國就有鸚鵡螺的說法,做為酒器的鸚鵡杯,即是鸚鵡螺製成的海螺盞。所以,應該不是參考日本鸚鵡螺(鸚鵡貝/オウム貝)的說法。 

 

查證資料後發現朋友的說法沒錯,早在唐代詩詞中就已提到鸚鵡杯。

李白《襄陽歌》 「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盧照鄰《長安古意》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而古人所說的鸚鵡杯,即是鸚鵡螺殼。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為廣東地區風土物產、天文地理、花草蟲魚的地方志書,裡面也記載了這種鸚鵡螺製成的酒杯。因為外型像鸚鵡,古人將之命名為鸚鵡螺。

至於日本的「鸚鵡貝/オウム貝」名稱,日本人也是因為外型特徵才將其命名為鸚鵡貝,至於命名理由是否受到中土影響,或者只是看法雷同,需要進一步深究了。(張之傑老師補充說明:明治初年,日本開始全面翻譯學術名詞,其中動植物部份,如已有故有漢名,則依漢名,如無故有漢名,則另譯。鸚鵡螺已有故有漢名,故延用漢名。

 

不過,關於「菊石」這個名詞,我比較傾向這譯名來自日本的說法。日本現今多使用アンモナイト(Ammonite之片假名)一詞,較少用「菊石」的說法。日本人覺得Ammonite的形狀像菊花,而且其縫合線像菊花的葉子,所以稱之為「菊石」。

 

西方關於菊石的語源則是眾說紛紜,最有名的說法是源自於古埃及的太陽神──阿蒙神(Ammon)的角,在這種說法中,公羊外型的阿蒙神頭上有捲曲的觭角,這個跟菊石的外型類似,所以稱為Ammonite。其他說法還有,因為是「阿蒙神的使者」所以有捲曲角的外型。反正兩種說法都跟阿蒙神有關係。 

 

有日本文獻表示,中國也同樣因為縫合線紋路特徵而將Ammonite取名為菊石。所以,究竟「菊石」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何處?這就得再花一點時間查證了。

 

 

續~菊石名稱再考

 

上次在學會聚會中,和朋友談到鸚鵡螺與菊石名稱的,查閱一些資料後發現一件很妙的事:「菊石」名稱的來源還真是眾說紛紜,有日本人說是中國人號的名,但更多日本耆老提供了菊石之名在日本的演進史和多款花名,就把這篇化石小雜學送給大家當消暑小品文吧。

 

Ammonite,在日本的名字有Ammon貝和菊石等說法,但菊石這種說法,後來跟日本石友們喜愛的「菊花石」名稱容易混淆,所以不太常用了。是放射狀的霰石結晶所形成、外形與顏色都神似花瓣的漂亮礦物。不過,以前的日本人也是因為覺得Ammonites的形狀像菊花、其縫合線像菊花的葉子,所以才稱之為「菊石」。

 

日本江戶時代的本草學者兼奇石收藏家木內石亭,將Ammonite稱為「扇子」化石,倒是很生動地形容了僅保留一半的菊石之模樣。明治時期後,日本宮城縣發現了三疊紀的Ammonite,稱為「菊面石」,北海道的白堊紀Ammonite被稱為「南瓜石」。菊面石大多偏黑色,簡直就像直接壓在石頭上的模型,南瓜石就是維持該生物原本圓滾滾的模樣。從名稱就可得知它們的特徵。

 

在《梵蒂岡石頭誌》這類的古代博物誌,將其稱為「蛇石(Ophites)」,當時被視為一種護身符,至今印度仍將蛇石視為信仰對象。的確,捲曲的Ammonite酷似盤起來的蛇,歐洲人常常為其加上蛇頭雕刻,便更有蛇石的味道了。也有人將其視為捲曲起來的蚯蚓,就有一屬Ammonite的名字被冠以拉丁文Vermiceras,意思就是「捲曲的蚯蚓」,這位石友應該就是這種。(但敝人覺得看起來像馬陸,感覺很“不酥糊”,有同感的朋友請來跟我握手……..

 

而現今通用的Ammonite一字呢,是從1732年開始廣泛使用的名稱。因為當時人們將化石視為礦物,所以加上了拉丁文字根-ite,意為「石頭」,Ammon語源來自古埃及太陽神(Ammon),而太陽神的神使就是白羊,白羊捲曲的角是神的象徵,所以Ammonite意思就是像羊角的石頭。

 

但若要問我對菊石的看法嘛……..我總覺得既然它是頭足類生物,應該就是像塞在捲曲外殼裡的花枝吧。如果是這樣,我對烤菊石的興趣,會遠遠超過「菊石考」吧……..(汗)

 

還有一件有趣的點,東方給這種化石取的別名幾乎都是植物相關的名字,但西方人乎都和動物做聯想呢。

 

 

以上轉貼自小不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化石狂 的頭像
    化石狂

    化石狂人誌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