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是黎巴嫩的海克爾螯龍蝦,黎巴嫩的蝦子化石很容易為了加深輪廓而上色描邊,就是所謂的restoration(復原),沒有好壞,就端看各人的接受度。這隻則是沒有描補,我比較喜歡無描補或苗補自然的標本。

黎巴嫩有豐富的海相化石,魚類、蝦蟹甲殼類、章魚菊石頭足類、鯊鰩軟骨魚等,且很多都長的很奇怪,有的像熱帶魚、有的腹鰭特別發達,像飛魚一樣,有的背上有骨板....像這隻有一雙不對稱的螯,左邊粗短結實夾子短、右邊修長單薄夾子長,這麼特別的龍蝦我很快就收下它。

 

也因為黎巴嫩的海相化石很特殊,且保存很好(應該也是細緻的石灰岩),所以國外賣的都不便宜,目前國內包括網路上賣的最多的,就屬一般的蝦化石,希望有更多其他的黎巴嫩化石能夠跟大家分享。

編號 : 1-2-1

左邊粗壯結實的螯,與右邊明顯不對稱的修長的螯,連夾子的長度粗細都不一樣。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9/10/09

 

在中國東北方進行挖掘的古生物學家指出,他們發現之前不為人知、花栗鼠大小的哺乳動物化石,可能有助於了解人類聽力進化過程。

 

在中國鄰近北韓邊界、化石豐富的遼寧省,古生物學家挖掘到1億2300萬年前、僅長15公分(5英吋)的生物化石。

此項研究作者之一、美國匹茲堡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Carnegi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館長羅哲西指出:「最令人驚訝且在科學上有趣之處是該動物的內耳。」

這項保存非常好的立體化石,可以讓國際研究團隊重建該動物中耳和下顎連結的結構。

而這項新發現可以用來說明哺乳動物中耳三塊骨頭和下顎分離,形成複雜且高性能聽力系統的關係。

羅哲西指出:「哺乳類動物具有高敏感聽力,遠較其他脊椎動物敏銳,而聽力是哺乳動物生存基本能力。」

要知曉2億5000萬到6600萬年前左右恐龍充斥的中生代時期,包括人類祖先在內的哺乳類動物生存技巧,了解耳朵的演化是關鍵。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9/10/07

法國科學家今天指出,他們已發現可能由重量逾40公噸的巨型蜥腳類恐龍所留下史上最大的恐龍腳印。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在新聞稿中表示,兩名業餘化石蒐集者今年4月在里昂東南方普萊涅(Plagne)的菊哈(Jura)高原,發現了特殊恐龍腳印足跡。古生物學家已證明此項發現。

CNRS指出:「根據研究人員初步檢查,這似乎是目前所見到最大恐龍腳印。」

「該腳印非常大,寬達1.20到1.50公尺(3.9至4.9英尺),相當於體重超過30或40公噸,高逾25公尺(81英尺)的動物。」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編號:0-14

這麼完整的陽隧足適合大母岩來襯托

這是我看過最完整的陽隧足,中間的骨盤構造、肢的構造及細小的刺棘..等,都完整呈現

肢是由骨片一節一節連接而成的,大自然造物真是神奇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09/09/30

大陸中科院專家徐星日前在「世界古脊椎生物學會」年會上宣布,遼寧先前出土的五枚「赫氏近鳥龍」化石,擁有兩對翅膀、全身羽毛分布廣泛,連腳上都有羽毛,而其存在年代早於先前被公認為鳥類始祖的「始祖鳥」,為鳥類由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說法,提供強有力證據。

 

關於鳥類起源,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就有學者提出「獸腳類恐龍起源」的假說,論述根據是世界各地發現大量長有羽毛的恐龍化石,而早期鳥類化石,也支持這種說法,但先前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化石,年代都晚於距今約一.五億年的始祖鳥。而距今約一.六億年「赫氏近鳥龍」的出現,填補了這段恐龍與始祖鳥之間的進化空白。

 

赫氏近鳥龍這一物種,是徐星等人根據一不完整頭後骨骼標本命名,並鑑定為與鳥類親緣關係最近的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該化石距今約一.六億年,是目前世上已知最早長有羽毛的物種。徐星等人撰寫的赫氏近鳥龍研究報告,將刊登十月一號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

 

赫氏近鳥龍大小約和雞一樣,根據已發現的化石估計,其體型長度在五十公分以內,直立高度可達廿八公分,頭骨長度約六公分。這種恐龍同時生有兩種羽毛,一種是「恐龍絨毛」,生長在頭、頸部,另一種則與現代鳥類羽毛結構基本相似。

 

美國華盛頓大學專家克拉克認為,以前就有科學家假定恐龍演化為鳥類過程中,可能存在一「四翼階段」,而赫氏近鳥龍的四翼結構充足證明此點。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