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q1-17

澄江化石網路上很難查得到資料及復原圖片,除了早期發現的那幾個有名的物種之外。

看來還是要多找一點參考書才行,問題是連參考書都很難買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隻是同樣產自於巴西阿勒萊皮盆地、白堊紀山塔那地層的卡拉矛普萊弓鰭魚(Calamopleurus cylindricus)。雖然只是頭部但上頜有成排的尖牙,顯示它是凶猛的肉食性魚類,事實上真的有正在吞噬劍鼻魚的卡拉矛普萊弓鰭魚標本出土。另外可以看到粗壯的脊椎骨,脊椎骨的骨盤直徑可以達到3公分,粗壯的脊椎骨對於身長1米以上的卡拉矛普萊弓鰭魚而言是良好的支撐、也是游泳快速以利獵食的條件之一。
是什麼樣的原因能讓魚化石這麼立體呢?
希臘神話裡的女妖梅杜莎有一頭蛇頭髮,任何動物只要看到她的眼睛就會變成石頭。像山塔那這樣的魚化石不只完整、連姿勢都能被立體保留下來,就像中妖法變成石頭一樣,稱為梅杜莎現象。
造成梅杜莎現象當然是跟沉積環境有關。山塔那地層當時是外海或內海還是未定論,因為若是白堊紀的外海應該可以找到菊石或魚龍卻沒有,反之若是內海卻又盛產像劍射魚、棒鞘魚、弓鰭魚這些外海的魚種,所以只能推論山塔那當時的水底是高鹽少氧的有毒水域,當水域擴大時,各種魚類突然大量暴斃使細菌大量增生,一般認為,在這種環境下的水域呈弱酸性,促使生物屍體磷酸鹽化,磷酸鹽化的屍體比較不會被分解消失,再加上屍體磷酸鹽化後可能會釋放出氨,氨溶於水讓週遭環境反而變成弱鹼性、促進碳酸鈣的形成,於是完整的屍體就又被碳酸鈣聚集形成的結核包覆了起來,就這樣形成有梅杜莎現象的各種魚類結核化石。

編號:0-136-4

巴西 卡拉矛普萊弓鰭魚(頭部)(售出)

35 x 30 x 7 cm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非常完整,精品等級,看一下它的自由頰、面線、三個肋葉及背突。

完整又漂亮,請欣賞

編號:q1-11 so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賣家給的是舌形貝,但我查過,不太像....不知道有沒有貝類的專家來指點一下

化石產地推測應該是印尼。

0-152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編號 : q1-5

殼瓣雙凸型;殼寬略大於殼長,長寬比大約0.95,殼長一般為5-22mm;殼後緣呈直線或略彎曲;殼背為全緣式生長,腹殼為混緣式(註1);殼表有生長線與不明顯的放散脊;殼體薄,礦化程度差,化石常有殼體軟變形的現象;腹殼有殼喙,殼頂位於殼後邊緣位置,沒有肉莖孔,在此位置常見平坦或內凹狀圓疤,顯示殼體曾固著於硬底質生活;假鉸合面低,高度小於0.2cm;背殼殼頂位於殼中央偏後的位置;殼內肌痕明顯,卵型的中央主肌痕大而突出,有一對前側肌痕;軟軀體保存良好的化石標本,在幾乎整個殼瓣的邊緣均有短而細密的剛毛。
  根據日射水母貝沒有肉莖孔,殼緣有細密剛毛,以及殼腹常有硬底質固著痕跡,推測本屬生物可能為沉積物表面棲息的濾食性動物。
  日射水母貝由於卵圓形的外表,以及殼面有不明顯的放散脊等特徵,最早曾被認為是水母類生物而予以命名,”目”級的分類位置最近被認為可能是歸屬於擬顱形貝目(Craniopsida)(註2)。本屬化石僅有「東方日射水母貝」( Heliomdusa orienta (Sun & Hou, 1987))一種,廣泛分布於雲南東部地區。

註1:全緣生長(holoperipheral growth)是指殼瓣在所有邊緣均有增生的生長方式;混緣生長(mixoperipheral growth)是指殼後半部的增加是因為殼體向前,與朝向另一殼瓣方向增生所致。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