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7e612ec591315097a25  

在大約兩億年前到一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之間的侏羅紀時期﹐一些食肉的獸腳亞目(Theropoda)恐龍的身體上開始演化出類似鳥類的骨骼﹐並且出現羽毛的萌芽。這個生物類群中的一部分最終演化出了鳥類﹐雖然研究人員一直在爭論到底是哪一個類群演化出了鳥類﹐但是所有人都確定無疑真的發生過獸腳亞目恐龍演化出鳥類。現在﹐一組科學家聲稱他們發現已知最早的鳥類﹐這一發現可能最終會使這些問題平息。但是評論家質疑它是否真的是一隻鳥類﹐其他一些研究人員甚至不完全確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標本。

  過去十幾年來﹐大約三十種長有羽毛的恐龍已經被發現﹐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東北部遼寧省的地質構造中。現在﹐少數古生物學家認為﹐其中的一些有資格成為已知最早的鳥類。已知最早的鳥類這一榮譽已經被始祖鳥(Archaeopteryx)壟斷了超過一百五十年﹐始祖鳥的化石在德國大約一億五千萬年前的地層中被發現﹐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一些保存完好的標本已經被發現。然而﹐兩年前﹐中國最著名的化石獵人﹐中國北京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等人在英國的《Natur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發表了一種稱為鄭氏曉廷龍(Xiaotingia zhengi)的長有羽毛的小型獸腳亞目恐龍﹐並且宣稱始祖鳥不屬於鳥類﹐不過大部分研究者並不同意徐星的觀點。

  但是即使始祖鳥是鳥類﹐由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院的古生物學家Pascal Godefroit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報道的新的標本﹐可能取代始祖鳥的已知的最早的鳥類地位。新的化石被這個科學家團隊命名為徐氏曙光鳥(Aurornis xui)﹐Aurornis的意思是“黎明的鳥類”﹐xui紀念徐星對鳥類起源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根據《Nature》雜誌上的報告﹐徐氏曙光鳥發現在遼寧省的髫髻山組(Tiaojishan Formation)﹐大約一億六千萬年前的沉積物中﹔古生物學家認為就是在這個時候﹐恐龍開始演化出了鳥類。徐氏曙光鳥的完整化石﹐使得Godefroit和他的同事們能夠比較徐氏曙光鳥與其他100種恐龍和鳥類骨架的接近一千種不同的特徵﹐最終一個計算機生成的演化樹表明徐氏曙光鳥位於鳥類分支的最底部。演化樹﹐或者稱為系統發育學分析﹐也恢復了始祖鳥和分類其他一些長有羽毛的恐龍的鳥類地位﹐這些早期的鳥類包括徐星等人在2009年首次命名的赫氏近鳥龍(Anchiornis huxleyi)﹐這種恐龍也發現在大約一億六千萬年前到一億五千萬年前的髫髻山組地層中。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  

〔自由時報記者謝鳳秋/豐原報導〕豐原區業餘古生物研究者李天德,最近在大甲溪畔發現一件長七十公分的珍貴烏龜化石,研判是雨季岩層被大水沖刷才出露的。他說,化石禁不起殘酷大自然的風吹雨淋,需要積極搶救發掘。

李天德說,外埔文化學會邀他本月中旬舉辦「大甲溪地質觀察與親近化石之旅」,日前勘察場地時,發現這件烏龜化石,今年春天曾嚮導北部一個地質考察團,在該處來來回回走動,都沒有人看到這件化石,他推論是夏天雨季被大水沖刷才出露的。

今年夏天接連有幾次颱風,大甲溪上游德基水庫、石岡水壩預防性洩洪,導致龜殼被洶湧大水沖刷得僅殘存少許形貌,化石長約七十公分、最寬約四十五公分,身軀修長扁平、流線型之特徵,初步判斷應屬海龜之類。

這件化石現蹤於大甲溪上新世桂竹林層與錦水頁岩(年代距今約五百三十至一百八十一萬年前)交界處砂岩層中,背甲在上,裸露在外,腹甲猶包覆在母岩中,四肢則僅剩右鰭肢,背部輪廓顯明,殘存角質板呈咖啡色。

根據文獻記載與化石玩家口耳相傳經驗,台灣出土龜類化石稀少,且多為殘缺者,大甲溪梅子段雖然在數年前曾出土過一批龜鱉類化石,但都屬於殘片。

李天德指出,這次發現的化石標本品相堪稱良好,要進行復原並不困難,龜類與恐龍同屬爬蟲類動物,恐龍早在白堊紀末期即完全滅絕,龜類至今仍分佈地球海洋與陸地,繼續著牠們緩慢的物種進化。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32000CD371_hmz_20131129_1001  

一座在恐龍出現前形成的巨大史前公廁,在阿根廷出土,精確的講,那應該是一個糞堆,裡面有成千上萬已經成為化石的動物糞便。(夏明珠報導)

那個估計已經有兩億四千萬年歷史的遺跡,被形容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廁,這也是考古學家首次掌握到古爬蟲類動物也會在同一個地方排泄的證據。糞便化石可以為史前動物飲食、疾病以及植物生長的研究,提供線索。

大象、羚羊和馬,都會在集中地點排便,以標示領域,不過和阿根廷發現的那個史前動物糞堆相比,現代動物的努力,只能說太不夠看。

考古學家在阿根廷拉里奧哈省發現的動物糞便化石,最大的直徑有四十公分,重達幾公斤,形狀顏色各異,嫌疑犯非常明確,就是體型很類似犀牛、被稱為草食巨無霸的恐齒龍獸,因為糞堆附近,到處都散落著牠們的骨骼化石。

恐齒龍獸生存於三疊紀中期,是那個時期最大型的草食動物,在集中的地點排泄透露它是一種群居動物,群居動物排泄通常都是有策略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避免寄生蟲,簡單的說,牠們不會在吃東西的地方排便。

再者,這也是對掠食動物的一種警告,大型糞堆就好像是說:嗨、我們有一大群,你最好別動壞腦筋。(圖片取材自網路)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圓滾滾的腕足很討喜,由兩枚大小不同但左右對稱的殼瓣結合而成。它的頂端有一圓孔,從圓孔伸出像手腕般的軟體肉莖,藉此附著淺海海床或挖掘泥砂移動身體之用,此肉莖的作用為腕足名稱的由來。

此3顆腕足為來自恆春貓鼻頭的近代珊瑚礁沉積,學名不詳,以腕足統稱。

f-61

RIMG1767

這一顆腕足身上還有藤壺

RIMG1768

 

 

RIMG1769

RIMG1770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這是之前我做的,未通過的橫幅logo。

 

時  間:12月22日 上午10:00 (星期日)

地 點:玩石家博石館 

地 址:台北縣新店市安康路三段52543號

電 話:02-22140517

聯絡人 : 志工小弟 化石狂 0911251354

 

講座主題 : 入門 (專為玩石新同學規劃)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