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馬達加斯加可說是菊石愛好者非常嚮往的國度。除了常見的保留真珠色澤外殼的菊石,還有乍看像蛋白石、閃爍著紅色綠色光芒的漂亮菊石,與馬達加斯加的神祕氣氛非常吻合。

這次,筆者不只是造訪美麗菊石出土的國度而已,也想直接參與採集,所以才會千里迢迢來到馬島。

1)採集地點
在馬達加斯加的首都安塔那那利佛的機場降落後,先搭十二小時的車到圖萊爾(Toliara),而目的地還在圖萊爾東北方100公里處。
在那裡,還得開車兼步行4-5小時以上,才能抵達距離最近的村子。途中,以四輪傳動的車輛開過沒有道路的地方,還要橫渡20公尺寬的河流,途步穿越沙漠抵達當地。

 

在前往菊石產地的途中,我們經過藍寶石的開採地。菊石與藍寶石的產地近在咫尺,這在日本是難以想像的光景。這些藍寶石應該是產自於8~5.5億年前的偉晶岩礦床。馬島的基岩為前寒武紀的片麻岩,在那個時期有花崗岩侵入片麻床。含有偉晶岩礦床的花崗岩經風化作用,伴隨著在古生代結束時分裂的岡瓦納古大陸而出現的湖泊,從其再沈積的地層中發現藍寶石礦。

 

為了開採藍寶石,而在這片紅土地上反覆挖掘。紅色土壤基本上為黏土狀的赤鐵礦。
為開採藍寶石而挖掘的坑洞,直徑約1公尺。

 

馬達加斯加與巴西、斯里蘭卡皆起源自岡瓦納古大陸,是世界最知名的偉晶岩礦物產地。岡瓦納古大陸分裂後形成裂谷,在侏儸紀後期海水侵入,在這個區域所發掘出的化石,都是在這個時期沈積的海成層所發現的。

 

這個地區的地層往西側緩緩傾斜,在這次的挖掘現場看不到斷層。在淺灰色的粉砂岩層下,具有化石密集產出的紅褐色細粒砂岩層。菊石直接含在地層裡,沒有形成結核。粉砂岩層中完全找不到化石。
這裡的化石特徵是,白色外殼保存的相當好。儘管是從細粒砂岩地層中直接產出的,就連直徑超過30公分的菊石,直到臍部都保留有完整漂亮的殼。幾乎沒有變形的狀況。此外,密集產出的雙殼貝外殼完整閉合的相當多。化石與母岩很容易分開,在現場就可以直接挖起化石。

 

從化石採集地放眼望去都是半沙漠化地帶
超過數百公尺長的開採現場
侏儸紀牛津階含有菊石的地層。淺灰色的粉砂岩層下,具有化石密集的紅褐色砂岩層。垂直面是人們所開採而成
化石密集層的外觀
與層理面平行沈積的眾多雙殼貝當中,混雜有菊石(左上方原子筆標示處)
白色的部分皆為化石

菊石產狀範例 與層理面平行的地層中直接產出

 

2)誰來採集?
這個產地從1993年開始挖掘。
一個老闆擁有一座挖掘坑(豎坑),雇用3~4位當地人當採化石工人。平時有40人同時在此開採,他們都靠這裡的化石採集工作為生。

 

一個老闆擁有一座挖掘坑,雇用3~4位採化石工人
採集化石有20年經歷的長老級工人,2004年在這採集場挖過最大的菊石,重達180公斤。工作時是打赤腳的

 

 3)如何採集

這裡的化石從挖掘到搬運都是靠人力,從開始採集至今都沒有改變。
工人以小鏟子挖開2~4公尺深(還有深達6公尺)的粉砂岩層,下面的硬質砂岩的化石層,只能使用鐵棍敲碎,得小心開採。在還沒挖到化石層之前,甚至可能得連續花上一個月時間挖掘不產化石的粉砂岩層。
一旦挖掘到化石層之後,順利的話可以在一個豎坑內一天採集到20~30公斤的化石(菊石、雙殼貝與螺)。
當化石層開採殆盡後,工人會將洞穴回填,再繼續開挖新的豎坑,他們就這樣一再重覆開挖與掩埋的工作。

開始挖掘 以小鏟子挖開堅硬的地面

淺灰色的粉砂岩層中幾乎沒有化石
往下挖3-4公尺後就快挖到化石層了
到達紅褐色的化石層後,只能使用約2公尺長的鐵棍敲碎含有化石的砂岩層

 

4)挖掘什麼呢?
這裡的侏儸紀晚期牛津階的地層,產出保存良好的化石,特別以Perisphinctes (旋菊石)的產量多而聞名。Perisphinctes有直徑超過30公分的大型,以及直徑最大只大約超過10公分、但有發達的收縮部的小型兩種。其他的菊石尚有Lytoceras
(弛菊石)Holcophylloceras(溝葉菊石)Euaspidoceras(真盾菊石)等等。其他還產雙殼貝、螺類的化石。

 

大型的Perisphinctes (P.)  從山的另一邊的開採地扛過來的
直徑超過30公分的大型Perisphinctes (P.)
綑在腳踏車後座上,其實腳踏車載運不易

一整天只採了這些化石剛挖出來的菊石化石,尚保留部分母岩

當地人展示他所採集到的旋菊石

這個採集地的化石保存狀態十分有趣,從地底深處挖出的菊石的外殼都保留得十分完整漂亮。有些地方的化石層會直接顯露在地表上,這種情況下雖然不需要挖掘上面的粉砂岩層,然而,菊石的外殼大多變成紅褐色,很少發現具有白色漂亮外殼的菊石。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滲水性低的粉砂岩層阻隔了雨水的滲透。含化石的砂岩層容易含水分,會使菊石外殼易溶解或者變色。

當地的乾季氣候非常乾躁,不過,11月開始的雨季就會下雨了。化石採集工人相當辛苦的開挖豎坑,只為了開採漂亮的白色外殼菊石。

 

Perisphinctes(Dichotomosphinctes)與大型的Perisphinctes(P.)的比較,小型的標本可以見到殼口側面垂飾(lappet),尺標13公分長

上方的標本很可能是Perisphinctes(P.)未成年殼,與收縮部發達的小型旋菊石Perisphinctes(Dichotomosphinctes)做比較,左下方的標本可以見到殼口側面垂飾。這些標本是從洞穴底部挖掘出的,所以保留的外殼質地有如白色陶瓷器般

 

1.Lytoceras

2.Euaspidoceras
3.6.
PerisphinctesDichotomosphinctes)
4.
Holcophylloceras
5.8.雙殼貝 7.螺類

 

3的外殼色與1,2,4差很多,因為3產在接近地表的地層,1,2,4產於粉砂岩層以下的地層

 

結語

這次拜訪的採集地是圖萊爾的侏儸紀菊石產地,下回想要探訪馬達加斯加的菊石大本營馬任加(英Mahajanga,法Majunga),去看看白堊紀早期阿爾布階的菊石產地。

當地比圖萊爾還難以進入,似乎連當地人都進不去。據說,自這裡的豎坑向下挖,可以挖掘出真珠色外殼菊石→紅色外殼菊石→綠色外殼菊石,產生的菊石外殼顏色變化多端,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跟岩相的變化有何關係?未來很希望見識一番,不過應該得先鍛鍊體力並準備足夠資金吧。

<!--[endif]--> 

這次探訪的採集地,當地工人都是在炎日下為了生計而奮力工作,在這麼嚴酷的環境下工作十年以上,相當辛苦。只靠人力挖開堅硬的岩盤,從深深的地底採集化石,還得冒著崩塌與落石的危險。可是,他們還是笑容滿面地工作,和我分享他們挖到的化石,這已經超越了工作的範疇,完全流露出喜歡化石採集的人的真實情感。
也就是說,每日早起辛勤工作,在心裡興奮期待今日的收獲、親手挖掘出化石的成就感,應該也鼓舞著他們吧。這也是我們這類化石愛好者的共通心情。

最後,藉此文為2005年1月過世的早川浩司祈禱冥福。他也曾在圖萊爾的近郊留下踏查足跡。

2005年11月 吉池高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化石狂 的頭像
    化石狂

    化石狂人誌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