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30

(路透布宜諾斯艾利斯29日電)軀體外層部分鏤空的8500萬年前掠食性恐龍Aerosteon riocoloradensis,意即「從科羅拉多河飛來」(air bones from the Rio Colorado)。此種恐龍的示意圖,顯示出內部重建肺臟(紅色部分)和氣囊(其他顏色區),模擬牠們真實樣貌。

科學家在阿根廷(Argentina)曼多薩省(Mendoza)發現這種大型食肉恐龍化石,牠們有類似現代鳥的呼吸器官,強化了鳥類與恐龍關連性,也有助於解釋鳥類獨特的呼吸系統演化過程。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福隆這邊的海相化石,全部方解石化,很多內部都形成方解石的晶洞。這些雖然不是很起眼,但也是我辛苦去挖掘回來然後慢慢清理才有這樣的成果,是個非常好的大自然紀念品。

編號:F-48-3

全部把他們擺在壓克力盒裡,煞是好看,也比較不會積灰塵。

上排雙枚貝化石,右邊那顆裡面形成晶洞。下排是螺類,最右邊那顆是不同品種的螺。

這個化石小山,左上角也是較稀有的螺,右下角則有一個疑似甲殼類的一段肢腳,化石表面有小突疣,推測有可能是螃蟹的一小段腳。

幾個螺類的正面像,這種螺類是這邊最常見的化石。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09/03

南科考古遺址自二○○○年以來,陸續挖出稻米化石,總計數量將近廿萬顆,研究人員發現,稻米化石年代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到五百年,從最早的大小不一到顆粒愈來愈大,推測石器時代人類已有育種觀念,且連同出土的小米、綠豆等化石,都是當時人類主要植物營養來源。

 

最早稻米化石 距今四千五百年

前南科考古隊長、現任樹谷基金會考古中心主任朱正宜解釋,南科出土的稻米化石,年代最久遠的距今約四千五百年,是台灣現今考古遺址中,所挖掘出最早的稻米化石。在南科周邊卅多處考古遺址中,都曾挖出稻米化石,但以南關里東遺址及右先方遺址兩處最多。

朱正宜說,兩處遺址的稻米化石挖掘出土當時,地上密密麻麻的碳化稻米,呈散落狀,各約十萬顆,推測兩處發現地點可能都是「意外事件」現場,所謂意外事件,指的是可能有人打翻盛裝稻米容器,致稻米散落一地。

還有小米綠豆 百餘種植物種子

朱正宜指出,研究人員在清點及鑑定稻米化石過程中發現,四千五百年前的稻米化石顆粒很小,但隨著年代演化,稻米化石顆粒愈來愈大,由此可推測,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已栽種稻米,且技術愈來愈進步,當時人類已有育種觀念。

南科考古遺址除挖出現今台灣最早的稻米化石外,也挖出現今台灣最早的小米及綠豆化石,還有一百多種無法判別種類的植物種子,朱正宜表示,稻米、小米及綠豆可能是當時人類主要的植物營養來源,加上南科遺址出土的魚、貝類化石,推測石器時代至鐵器時代人類食物呈多樣性。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2008/08/22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位英國科學家日前上eBay拍賣網,以廿英鎊(台幣一千二百元)買下一枚內有昆蟲化石的琥珀,後來發現這隻昆蟲竟是原本不為人知的新蚜蟲,結果這種蚜蟲就以這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

日前,英國皇家昆蟲學會副會長哈靈頓(Richard Harrington)從一個立陶宛人手裡買下這枚琥珀。

他和同事查不出琥珀內是何種蚜蟲,就送去給丹麥的蚜蟲化石專家海伊鑑定,海伊證實是新發現的蚜蟲,現在已絕種。

哈靈頓說,在琥珀裡發現新昆蟲不稀奇,但能在eBay拍賣網買到過去未被發現的昆蟲化石,倒是不尋常的管道。

哈靈頓原本想以eBay為這一隻蚜蟲命名,稱之為Mindarus eBayi,不過,現今科學界不太贊同隨興取名,海伊便以哈靈頓的名字為新蚜蟲命名,拉丁學名為Mindarus harringtoni。

這隻蚜蟲身長三到四公厘,藏在一個約有四千萬年到五千萬年歷史的琥珀裡,琥珀如藥丸般大。

這隻蚜蟲在吸食一種樹木的汁液時,被困在樹脂裡,而它吸食的樹木也早已在幾百萬年前絕種,拉丁學名為Pinites succinifer。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