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羅蟲是一種很奇怪的節肢動物,它的中腸(相當於胃)在頭部形成一對樹枝狀的分支結構,稱為 "盲管" ,用於儲存食物的臨時性倉庫。這是由於食物來源難以預料,於是這遠古的節肢動物演化出這樣的構造以便度過食物匱乏的時期。所以為了度過食物匱乏的時期,通常整個消化道(中腸)及盲管都裝滿了食物

q9-6 so 

刺狀納羅蟲1

刺狀納羅蟲2  

Naraoia sp. 納羅蟲

早寒武紀 530ma. 澄江生物群

大陸 雲南

1  

納羅蟲復原圖(網摘圖)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台灣傳統家具的鑲嵌,以台南府城之「茄苳入石柳」最具特色。咸豐年間流傳「一府、二鹿、三艋舺」,台南曾經是最繁榮富裕的城市,當地的生活用品則十分講究,連橫《台灣通史》「工藝志」亦提到:「雕刻之術、木工最精,台南為上,葫蘆敦次之…」,在在證明台南工藝的精巧與可貴。

台灣嵌木工藝源自於中國大陸,而在台灣發展獨樹一格。台南府城鑲嵌「茄苳入石柳」的工藝,是使用二種木材的「木鑲木」,有平嵌與浮嵌兩種形式。利用木材纖維伸縮特性,以及少量的動物膠牽制,嵌入不同花色之材料,而造成美麗的視覺效果。在台灣家具中,相似的異木鑲嵌工藝尚有:肖楠木或紅檜入茄苳或黑檀或烏沉(多為平嵌)、花樟入狗骨仔(多為浮嵌)。「茄苳入石柳」受台灣文化的洗禮而別具特色,已成為台灣傳統家具中光耀的一環。

「茄苳入石柳」的古董家具,現今在民間古物市場流通甚少,除少數民眾自家仍有使用,文化單位的收藏為數極少,大部分為收藏家所收購,此外,還有許多精美的鑲嵌桌椅位於廟宇、古蹟內。可惜的是,古蹟修復時往往忽視桌椅等物件,古蹟修復業界與一般大眾,對於修復觀念大多停留在傳統工匠的修復。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已經發展了二、三十年,然法律條文的概念不清,修復的原則為修至「原樣」,以致於修復工作被當作回復至最古老的樣貌,具有歷史價值的訊息於修復中喪失,或是工程請傳統匠師前來進行恢復原貌,傳統匠師的背景認知與原作者不同,而使得古蹟遭受到翻新或改變樣貌,此外,修復的工程具有時限,修復對象的考證研究又與施工單位分開進行,造成文化資產保存沒有得到良好的進展。國際上所認可的保存維護與修復概念引入台灣已有數年,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漸有發展,然仍有待學習與努力。

「茄苳入石柳」之鑲嵌為台南府城的文化特色,亦為台灣傳統家具極具代表性的工藝,其深色底與淺色圖案所營造出的效果十分鮮明,製作技術困難,費時費工。由於幾度面臨材料短缺的問題,現代家具大量製造低價營利的影響,此傳統工藝正面臨著經營的困難,手藝較粗,生產緩慢的工坊,無法跟著時代變遷轉變經營,紛紛收業。

台灣政府為保存傳統文化,已對多種傳統工藝進行保護與承傳,然在家具界及文化界頗受珍惜的「茄苳入石柳」工藝,尚未有保存的辦法,仍不見政府以行動來輔助僅存不多的匠師。台南特有的「茄苳入石柳」鑲嵌藝術,至今僅餘「火木雕刻工處」仍遵循傳統技法,但因經營困難,師傅遂不願將此技法傳承與子孫。希望能藉由此研究紀錄下鑲嵌之技法與歷史,讓更多人了解其價值,使此技藝能夠流傳下去。

台灣的傳統家具研究,近年來才開始受到重視。簡榮聰先生的《台灣傳統家具》為台灣目前最為完整的家具著作,陳映仁《木質鑲嵌藝術之研究—以台南民間藝術「茄苳入石柳」為例》則針對黃正彥先生之「茄苳入石柳」收藏,以及訪談「火木雕刻工處」的藝師傳承及技法,做了一系列詳細的介紹與分析。鄭碧英《台灣傳統寺廟宗祠供桌之研究》對於台灣各地廟宇宗祠的供桌進行田調與分析。以往大部分的研究僅針對家具的歷史與人文進行探討,針對台灣家具的保存維護與修復之研究甚少,實際以專業技術進行修復者更是屈指可數。

<資料來源:賣家 澎湖大目船>

買不起整張几桌,就買它的插角了表心意:p

長55 寬17 厚3公分

112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  

中國時報【白德華╱台北報導】

還記得電影《阿凡達》潘朵拉星球的那隻飛行翼獸伊卡蘭嗎?《新華社》引述最新研究顯示,伊卡蘭模樣的翼龍,過去真的存活過,地點就在中國。

據報導,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2日表示,該所研究員汪筱林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大陸遼西建昌和淩源距今約1.2億年前的熱河生物群中,發現一類新的翼龍類─阿凡達伊卡蘭翼龍。這種翼龍經全像復原後,其頭部與《阿凡達》中潘朵拉星球的飛行翼獸伊卡蘭頭部極其相似,並因此得名。這一研究,已線上發表在最新《自然》子刊《科學報告》上。

汪筱林說:「我們在遼西地區相距20多公里的兩個化石地方發現了兩件標本,一件保存了完整的頭骨和下頜,以及部分身體骨骼。另一件保存了完整的頭骨、下顎和部分頸椎。」他們分析認為,這兩件標本有類似結構,應該屬於同一屬種。

在電影《阿凡達》中,被納美人作為坐騎駕馭空中飛行的翼獸─伊卡蘭和魅影,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這些被電影製作者創造出來的大型飛行動物,很大程度上是參考了已滅絕的飛行爬行動物─翼龍,可說是翼龍和鳥類等飛行脊椎動物的混合體。

「這次新發現的翼龍,比電影中的伊卡蘭小很多,它的翼展僅1.5公尺左右,而伊卡蘭的翼展可達12公尺,與地球上已知最大的翼龍相當」,汪筱林說。

這類白堊紀翼龍是新屬種,頭骨頂部平直,下頜腹側發育一奇特刀片狀半圓形骨質脊及鋒利的牙齒,這些都與「伊卡蘭」極為神似。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子筆的方便與便宜,使得現在鋼筆很少很少有人在使用。原子筆用完即丟或換換筆心即可,現代人那還有那閒情逸致去給鋼筆添加墨水。而這一罐罐的墨水瓶也因此只能留給以前鋼筆書寫的美好時代緬懷!

97

RIMG2834

RIMG2835

永大昌文具廠

RIMG2836

中央文具廠

 

真正木製的量斗也收集了不少,這可愛的一組陶瓷小量斗純粹擺飾用,有可能是來自日本的小紀念品!

3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新頭殼newtalk2014.09.12 鄭凱榕/編譯報導

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國家地理協會等研究團體,在12日出刊的美國科學雜誌《科學》(Science)發表研究結果,白堊紀的肉食性恐龍棘龍,背上有著長得像魚鰭般突起的長棘,比起在陸地上,更適應在水中生活。

根據日本共同通信社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Cape Canaveral)12日報導,這項研究是根據在北非發現的少數棘龍(Spinosaurus)化學標本數位化,研究其骨骼構造後確認。棘龍體長約15公尺長,比目前所發現的肉食恐龍暴龍(Tyrannosaurus)中最大的樣本還大了2.5公尺。

研究團隊推測,棘龍原本是在陸地上的物種,進化成適合在水中生活的狀態。研究學者驚嘆,「與其說是肉食性恐龍,在體型上不如說像是早期的鯨魚」。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棘龍屬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非洲,約為1億1200萬年到6500萬年前。

棘龍最初是在1912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發現於埃及,並在1915年加以敘述、命名。最初的標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摧毀,但最近幾年發現了其他的頭顱骨、爪子、胳膊、尾錐、頭冠等身體部分的化石。

目前仍不完全確定棘龍屬有一個種還是兩個種,其中最著名的種是發現於埃及的埃及棘龍(S. aegyptiacus),而第二個種是摩洛哥棘龍(S. marocannus),化石發現於摩洛哥。

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長度可達2.2公尺,長棘之間推斷有皮膚連結,形成一個巨大的帆狀物;然而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

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數種看法,包括調節體溫、視覺展示物。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