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家具的鑲嵌,以台南府城之「茄苳入石柳」最具特色。咸豐年間流傳「一府、二鹿、三艋舺」,台南曾經是最繁榮富裕的城市,當地的生活用品則十分講究,連橫《台灣通史》「工藝志」亦提到:「雕刻之術、木工最精,台南為上,葫蘆敦次之…」,在在證明台南工藝的精巧與可貴。
台灣嵌木工藝源自於中國大陸,而在台灣發展獨樹一格。台南府城鑲嵌「茄苳入石柳」的工藝,是使用二種木材的「木鑲木」,有平嵌與浮嵌兩種形式。利用木材纖維伸縮特性,以及少量的動物膠牽制,嵌入不同花色之材料,而造成美麗的視覺效果。在台灣家具中,相似的異木鑲嵌工藝尚有:肖楠木或紅檜入茄苳或黑檀或烏沉(多為平嵌)、花樟入狗骨仔(多為浮嵌)。「茄苳入石柳」受台灣文化的洗禮而別具特色,已成為台灣傳統家具中光耀的一環。
「茄苳入石柳」的古董家具,現今在民間古物市場流通甚少,除少數民眾自家仍有使用,文化單位的收藏為數極少,大部分為收藏家所收購,此外,還有許多精美的鑲嵌桌椅位於廟宇、古蹟內。可惜的是,古蹟修復時往往忽視桌椅等物件,古蹟修復業界與一般大眾,對於修復觀念大多停留在傳統工匠的修復。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已經發展了二、三十年,然法律條文的概念不清,修復的原則為修至「原樣」,以致於修復工作被當作回復至最古老的樣貌,具有歷史價值的訊息於修復中喪失,或是工程請傳統匠師前來進行恢復原貌,傳統匠師的背景認知與原作者不同,而使得古蹟遭受到翻新或改變樣貌,此外,修復的工程具有時限,修復對象的考證研究又與施工單位分開進行,造成文化資產保存沒有得到良好的進展。國際上所認可的保存維護與修復概念引入台灣已有數年,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漸有發展,然仍有待學習與努力。
「茄苳入石柳」之鑲嵌為台南府城的文化特色,亦為台灣傳統家具極具代表性的工藝,其深色底與淺色圖案所營造出的效果十分鮮明,製作技術困難,費時費工。由於幾度面臨材料短缺的問題,現代家具大量製造低價營利的影響,此傳統工藝正面臨著經營的困難,手藝較粗,生產緩慢的工坊,無法跟著時代變遷轉變經營,紛紛收業。
台灣政府為保存傳統文化,已對多種傳統工藝進行保護與承傳,然在家具界及文化界頗受珍惜的「茄苳入石柳」工藝,尚未有保存的辦法,仍不見政府以行動來輔助僅存不多的匠師。台南特有的「茄苳入石柳」鑲嵌藝術,至今僅餘「火木雕刻工處」仍遵循傳統技法,但因經營困難,師傅遂不願將此技法傳承與子孫。希望能藉由此研究紀錄下鑲嵌之技法與歷史,讓更多人了解其價值,使此技藝能夠流傳下去。
台灣的傳統家具研究,近年來才開始受到重視。簡榮聰先生的《台灣傳統家具》為台灣目前最為完整的家具著作,陳映仁《木質鑲嵌藝術之研究—以台南民間藝術「茄苳入石柳」為例》則針對黃正彥先生之「茄苳入石柳」收藏,以及訪談「火木雕刻工處」的藝師傳承及技法,做了一系列詳細的介紹與分析。鄭碧英《台灣傳統寺廟宗祠供桌之研究》對於台灣各地廟宇宗祠的供桌進行田調與分析。以往大部分的研究僅針對家具的歷史與人文進行探討,針對台灣家具的保存維護與修復之研究甚少,實際以專業技術進行修復者更是屈指可數。
<資料來源:賣家 澎湖大目船>
買不起整張几桌,就買它的插角了表心意:p
長55 寬17 厚3公分
11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