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新普若斯菊石算是蠻平常的,選這個的重點是母岩上的木化石,且木化石還不是片狀或樹幹狀,而且扭曲生長的奇木化石,這算是我第一次看到這種型態的木化石。 比起菊石,這件我更喜歡配角木化石 。另外,新普若斯菊石已經改名為橫山菊石(Yokoyamaoceras sp.) 。
0-205-8
這個新普若斯菊石算是蠻平常的,選這個的重點是母岩上的木化石,且木化石還不是片狀或樹幹狀,而且扭曲生長的奇木化石,這算是我第一次看到這種型態的木化石。 比起菊石,這件我更喜歡配角木化石 。另外,新普若斯菊石已經改名為橫山菊石(Yokoyamaoceras sp.) 。
0-205-8
鏡眼蟲摩洛哥數量很多,除非是高價品,否則較少有造假的可能。再來就是清修的功夫,摩洛哥當地用一根鋼釘及小鐵槌就可以清修了,但很醜,所以歐美清修的較佳。歐美大都在清修室裡用氣動筆清修,表面會保留紋路沒被磨掉。另外複眼也是觀察重點...自然的水晶體排列很容易看得出來,唯這隻的複眼並不完美。Reedops也是鏡眼蟲目下的三葉蟲,我將之翻譯成瑞德普三葉蟲,跟一般的鏡眼蟲比起來,誇張膨出的頭鞍是其分辨的特徵。
這隻鏡眼蟲算是肥大,蟲體約7x3公分,大隻蟲有黏接是很正常的,是因為其原礦開採石就四分五裂才能看到開窗。
0-206-2
一個流沙岩床裡埋了六隻以上的猶他盜龍(伶盜龍的親戚),可能是一同狩獵時死去的。
去年年底,有人從猶他州山裡挖出一塊9噸重的砂岩,裡頭含有大量恐龍化石,屬於一種名叫猶他盜龍(Utahraptor)的巨型捕食者。猶他盜龍全身長滿了羽毛,第二根腳趾上各有一根巨大的鐮刀狀爪子,看起來就像《侏儸紀公園》裡伶盜龍的升級版。
這些化石也許有助解決一場辯論:這種捕食者究竟會不會集體狩獵?在《侏儸紀公園》中,伶盜龍會聯手追捕獵物,而這些新發現的化石可能有助於確認電影究竟拍得對不對。截至目前,科學家已經在這塊岩石裡發現了六隻猶他盜龍的骸骨,而且裡頭可能還有更多。
如果這些恐龍是一起死的,那麼牠們也許能提供一些科學家尋求已久的證據,證明牠們會集體狩獵。這些恐龍全擠在一塊兒(某些區域的化石疊了有將近 1 公尺厚),有可能是在不同的時間陷入流沙死亡的,也有可能是「聚餐」的時候發生慘劇同時死去的。
最近的發現包含了一些前所未見的骨骼,它們正在改變科學家對猶他盜龍身體結構的看法。
「我們對這傢伙真的要改觀了,」猶他州古生物學家 James Kirkland 說。例如,雖然猶他盜龍年幼時身型纖細、大約只有火雞那麼大,但成年後卻是一身肌肉,彷彿恐龍界的阿諾史瓦辛格。
流沙裡的發現
Kirkland 於 2001 年在一個地質系學生的指點下找到了這個位址。當時這名學生在猶他州東部勘查白堊紀早期的岩層,結果發現了一根骨頭,乍看很像人類的臂骨。所有的猶他盜龍化石都埋藏在一大陀砂岩之內,而這塊砂岩似乎曾經是我們俗稱的「流沙」,Kirkland 說。
找到這個位址後,Kirkland 發現這根中空的骨頭其實是一隻恐龍的腳的一部分。而且現場還有更多骨頭。鑿去較小的石塊之後,Kirkland 的團隊發現了一隻4.8公尺長的成年猶他盜龍、四隻少年龍,還有一隻從鼻尖到尾巴大概只有 0.9 公尺長的幼龍。
出現在同一地點的其他骨頭則屬於一種有喙子的雙足草食恐龍,名叫禽龍(iguanodont)。這群猶他盜龍之所以會來到這個地方,可能就是受到禽龍屍骸所吸引。
但目前為止,古生物學家也只鑿下了這些骨骼碎片而已。大部分的骨頭都還藏在那塊巨大的砂岩裡面,Kirkland 也因此得到一個線索,解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盜龍被埋在同一地點。
恐龍的死亡陷阱
Kirkland 認為這場白堊紀的戲劇是這麼展開的:一隻毫無戒心的禽龍掉進了流沙裡,又咆哮又掙扎。就算這不會引來肉食者,「牠身上那股可口的肉味也會,」Kirkland 說。猶他盜龍一隻接一隻前來,想吃一頓輕鬆的大餐,結果自己也身陷流沙,讓死亡的氣味愈來愈濃。
「我們認為這會是恐龍集體受困於流沙中的第一筆化石記錄,」Kirkland 說。
全家一起狩獵……
更引人遐思的問題是:這塊砂岩裡究竟是一群集體行動的猶他盜龍,還是分別在不同的時間跑來享用這場自助餐的個體?
不管是什麼體型的盜龍,往往都被描繪成集體狩獵的動物,這有一大部分是因為《侏儸紀公園》的緣故。但能證明盜龍有社交行為的證據卻相當稀少。
古生物學家 Thomas Holtz, Jr. 說,目前為止最有力的證據是在中國出土的一串足跡,「看起來確實很像集體狩獵留下的腳印,一群類似猶他盜龍的馳龍(dromaeosaurid)在追捕一隻禽龍。」
這塊砂岩可以透過恐龍骨骼的保存方式提供新的證據。「如果那些骨架呈現某種程度的交錯,」也就是大家的手腳交纏在一起,Holtz 說,那麼它就是集體行動的「有力線索」。而骨骼的磨耗程度——也就是它們被埋入地下之前因風吹日曬雨淋而受損的程度——也有助顯示它們是不是同一時間被埋葬的。
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 Stephen Brusatte 同意:關鍵在於情境脈絡。「如果沉積學的研究結果支持了這是個捕食者陷阱的看法,而且那些馳龍骨頭的化石狀態全都很相似,姿勢也顯示牠們是受困於泥淖,那麼我認為這個團隊就有了足夠的立論基礎,可以說這不只是一堆雜亂的骨頭,而是證據,證明某些馳龍確實具有社交性,會一起生活狩獵。」
斜視蟲頭鞍膨大、前緣內縮,使整個頭部成球狀,再加上兩旁微開的眼睛、看起來很無辜眼神,長久以來我們暱稱為大頭狗。
這隻大頭狗頭部及尾部都有漂亮細緻的泰瑞斯線(生長紋),頭鞍前緣還有4點頭斑(像和尚的戒斑一樣),身體捲曲成防禦型態,是一隻很好的標本!
15-8-1so
中央社台北4日電)中國大陸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昨天透露,博物館與美國加州大學、北京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安徽巢湖發現世界最早的魚龍化石,距今約2.48億年。
這項發現,已在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登。
綜合鳳凰網等媒體今天報導,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科研人員認為,魚龍類動物可能最早源於巢湖,由此出發游向大洋。
科研人員說,2.52億年前的古生代二疊紀末期,發生生物大滅絕事件,直接導致古生代生態系統崩潰。之後,爬蟲類動物就迅速朝入海、上天和占領陸地三大方向發展,讓爬蟲類成為距今2.52億年至6500萬年中生代的統治者。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人員指出,海生爬蟲類動物最早起源於中生代第一個紀-三疊紀早期,進入海洋是爬蟲類動物演化的重大演化事件。但對為何下海、何時下海、何地最早下海、氣候環境如何、如何適應海洋生活等問題,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焦點。
研究人員表示,魚龍是中生代海生爬蟲類的重要類群,它在三疊紀早期海洋中突然出現,沒有任何過渡類型,曾使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深深困惑。
1814年,世界上第一次科學報導英國發現中生代魚龍。研究人員說,這次最新發現的巢湖魚龍,是具有中間過渡特徵、最原始的魚龍形動物—柔腕短吻龍,填補陸地祖先與完全適應海洋生活的魚龍之間的演化環節。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黃建東博士介紹,巢湖魚龍體長約40公分,是目前發現成年個體最小的魚龍,軀幹較短,前肢較大,腕部能像海豹一樣彎曲且支撐身體,可能既能在海洋生活,又能回到岸上;吻部短且沒有牙齒,研判採吸食攝取食物,它的骨骼較重,有利海底吸食。10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