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特展簡介





  • 展期:2009年12月11日至2010年5月2日

  •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第四特展室  
《水中蛟龍-水棲爬行動物化石特展》是由本館地質學組古生物學團隊策劃,即將在今年12月11日正式推出的一項規模龐大、物件精緻的特展。這項特展以國際最新科學知識水準為標竿,中型展廳為規範,精緻包裝展示呈現為訴求,準確、通俗解說系統為基準,呈現「科學之真」與「藝術之美」的巧思與嫁接,總共規劃了九個單元子題,各自獨立成局,又隱然序列整合,前後呼應。

水中蛟龍,總體對象是一群學術上稱為「雙孔類爬行動物」的家族系譜,在中生代陸棲恐龍鼎盛時期,牠們悠游於水域,泛稱「水棲爬行動物群」,以及新生代至今依然存活的鱷類群。這群化石群經過近廿年來,本館古生物學門有系統、有計劃的蒐藏、採集、購置,並且經過鑑定、研究、先後發表了重要的學術論文,並藉由本項特展規劃為以下九個單元子題:



  • 地質時間與板塊(空間)運動—本單元為導引本特展時間與空間的定調,並且浮光掠影式的概述幽冥地質史中,生命關鍵性的演化事件,與動態地球、海陸板塊分佈的變遷。
  • 游走於兩界之間—本單元為破題式的點明水棲爬行動物群,演化自陸棲、優勢的中生代爬行動物。這一群多樣性動物重新下水,適應於游行汪洋;一如新生代的鯨豚類演化自陸棲、優勢的哺乳動物,悠游於大海—成為趨同演化的典型例證。
  • 雙孔類爬行動物群家族—本單元介紹爬行動物大家族的系譜關係,引用最新支序分類學建構的支序圖,簡明、扼要、易懂的詮釋方式,讓普羅大眾一睹中生代以降,多樣性分支發展、演化而出的這個大家族成員。
  • 鱷的演化與多樣性—本單元將為焦點展示單元之一,突顯本館典藏、復原、研究的亞洲最重要馬來鱷類群的嶄新種屬Penhusuchus pani gen. et. sp. nov., 2008(潘氏澎湖鱷)。同時展示自中生代侏羅紀以降,本館的珍貴典藏鱷類化石真品,堪稱亞洲地區首次系列完整展出。同時搭配多件現生鱷的骨骼與皮毛裝架標本,具有本土性與全球性分佈的雙重意義。
  • 魚龍類群的演化與多樣性—本單元佈陳各式魚龍化石珍品,包括中生代三疊紀與侏羅紀多樣性物種。其中胎生幼子與懷孕母親雌體化石,尤為罕見。同時展示現生鯨豚類裝架標本,詮釋脊椎動物完全海棲後,游行方式與生殖策略的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
  • 蜥鰭(龍)類群的演化與多樣性—本單元為鱷類群外,另一個焦點展示單元,突顯本館模式標本典藏與學術研究的水準。涵括中生代三疊紀中、晚期的海棲爬行動物群主要成員類群。除了展示多樣性化石代表的類群成員,與近年來重要的研究成果之外,本單元進而詮釋陸棲爬行動物與水棲爬行動物生殖策略的異同,我們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的成果與珍品物件(Nature 432, Nov. 2004; Science 308, April, 2005)。
  • 海龍類群的演化與多樣性—本單元展示與蜥鰭(龍)類群形成姊妹群,分類高階位置待決的海龍家族(海棲雙孔類爬行動物)。本單元呈現海龍家族兩大類群(阿斯克龍類群與海龍類群的亞洲三個屬代表成員—包括我們根據本館典藏精品,最新命名的短吻貧齒龍、蕭氏法郎龍與楊氏法郎龍新屬種正型標本。
  • 滄龍類群的演化與多樣性—本單元展示將呈現一件珍品化石物件—北非摩洛哥、白堊紀晚期、近六公尺體長的扁掌滄龍未定種,將成為本特展焦點物件!滄龍類群屬於有鱗類家族,與我們熟知的鬣蜥蜴,壁虎、與石龍子為同一大系譜。搭配滄龍化石,同時展示有現生的印尼蜥蜴、科摩洛龍(Komodo Dragon)的骨骼與皮毛裝架標本。
  • 脊椎古生物學家研究室——本單元具體而微的呈現一位脊椎古生物學家研究室的模擬場景佈陳,展示化石標本、骨骼標本、研究書籍、論文文獻、顯微鏡、修復儀器,以及繪製的科學圖幅,發表的論文草稿等,重塑一位瘋狂古生物學家的伊甸園。

搭配這項特展,我們經由民間集資贊助,準備出版「水中蛟龍」科普專書,提供普羅大眾欣賞這兼具「科學之真」與「藝術之美」的集子。

近十年來,從1999年「與龍共舞」到2003「飛天恐龍」,延續至2009年「水中蛟龍」特展的規劃,看似巧合,實則精心佈陳、序列推展。廿年的累積物件,十年的沉潛研究,二年半的精心規劃,我們期待您的觀賞、品味與諍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化石狂 的頭像
    化石狂

    化石狂人誌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