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來自德國索倫霍芬1億5000萬年前侏儸紀晚期沉積的板狀石灰岩,上面是常見的Antrimpos sp.對蝦化石。
自然界有些生物會敏銳感覺到死亡將近而拼命掙扎逃亡,這種掙扎的痕跡也可能會以化石的形式保留下來。上篇文章提到中鱟的"死亡之路",由2012年英國頓卡斯特博物館的Dean R. LOMAX 與美國懷俄明恐龍中心的Christopher A. Racay所發表中鱟足跡化石就長達9.6m。在這個漫長足跡的終點,有一隻已死亡並化為化石的中鱟。另外也發現過留下數十公分的移動痕跡,痕跡末端卻發現死亡的蝦化石。索倫霍芬當時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能夠留下這些生物的死亡過程?
侏儸紀晚期的索倫霍芬是溫暖的海底,適合海綿與珊瑚的造礁,遍佈各處的環礁使得各區域的水逐漸與外海隔絕,形成所謂的潟湖。溫暖的太陽使潟湖裡面的水持續蒸發、鹽的濃度也會越來越高,鹽份越高水就越重,較重的水就沉入湖底。另外與外海隔絕的潟湖無法形成縱向循環,所以無法讓新的氧氣溶入湖水。基於這兩個原因潟湖底漸漸變成高鹽分、低含氧的"死亡水域"。
在死亡水域的生物都是運氣不好被暴風雨或難得的大漲潮所帶進來,進來後出不去就慢慢接受鹽分把身體水分脫水又吸收不到足夠氧氣的凌遲而慢慢"掙扎、亂竄"死去。死亡水域不僅無法讓生物存活,連分解遺骸的細菌也無法生存,因此生物遺骸都能保存完整而形成精美的化石提供給我們研究的素材。

編號:12-21-1

母岩 22.8 x 14.3 cm,蝦體長約12.3 cm,如果伸直將更大隻。

學名:Antrimpos sp.

年代:侏羅紀  索倫霍芬石灰岩

產地:Eischstatt, German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化石狂 的頭像
    化石狂

    化石狂人誌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