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其他化石 (3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菊石口蓋原來跟三葉蟲的唇瓣一樣有分種類
第一件大型口蓋跟這件就有明顯的不同
圖四是口蓋的種類,大家有興趣可以下載圖將來可以對照

18-24-9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個怪東西,恐怕也只有我會對這個有興趣。很多人可能會猜石燕,也就是腕足類,但其實它是菊石的顎器,也就是口蓋。口蓋是菊石軟體部份縮進去住室時蓋闔起來的那片,有分單口蓋及雙瓣顎,統稱口蓋。原本它只是菊石的顎器,屬於口部的一部分,後來研究顎器發展到最後特化為口蓋,所以這片是顎器、也是口蓋。
菊石化石很多,但顎器卻不容易被保留,其中以索倫霍芬這樣細緻的沉積環境保存口蓋化石最豐富,除此之外,北海道的我也有收集到。
18-24-11(售出)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坨賽的化石
比較 特別的是 賽裡面有魚骨魚刺
有此可知 賽的主人 生前的食物是什麼
跟外國人買這個化石很簡單
就說"卜烏”就好了

18-24-8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千萬年前始新世時期的這個地方,氣候溫暖潮濕、陸地上有個巨大的淡水湖泊、湖泊周圍則是長滿各種樹木及植物。湖泊裡孕育各種的魚類、烏龜、鱷魚..等水生動植物、陸地上的樹林則蘊育大量的昆蟲、鳥類、蝙蝠等動植物。
由於細緻的沉積,所以造成此地的化石是保存如此的精美、也因為母岩柔軟,用個小尖鑿就可以加以清理,所以才容易清理出這麼精緻的化石而受到大家的喜愛。這個沉積地層恰好深18吋,所以常聽到美國人講18吋地層就是指綠河組的地層!
綠河組的精采之處就在於化石的多樣性,除了大家熟知的各種魚類,昆蟲化石及各種樹葉化石產量也很大,其中可以大到一層樓高的棕櫚樹葉化石真是讓人流口水。由於細緻的沉積,所以這裡的化石也常表現出當時瞬間生態的樣貌,例如大魚吃小魚的化石、烏龜上齒痕化石、鳥的腳印化石、樹葉被蟲啃食的化石.....等,能夠充分展示當時的生態。

18-20-1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便便的化石其實不算少
恐龍便便當然貴,大都被切片或切塊販售
早期馬島有出很多像麻花捲的蜥蜴類便便化石
現在這種魚的便便化石倒是容易買,價錢也親民
仔細看形狀都在、顏色也有,只差有沒有味道而已

18-27-12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個怪東西
魟魚脊椎骨上面的棘突
整體是什麼樣子?在什麼位置?
我一點概念都沒有X(
BV骨頭谷產出的喔! 黑釉色漂亮

18-1-2

應該是背上的那一條像牙齒的鱗片紅色圈起來的地方,類似鯊魚的dermal denticles,翻譯是皮齒,游泳時降低水的阻力用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筆石因為已經滅絕了,是什麼生物,還是霧颯颯

以前被誤以為是腔腸動物,因為它也是漂浮濾食維生
後來顯微鏡觀察才發現有點脊椎,真是有意思...

所以筆石是動物,不是植物喔!

筆石graptolites)是一類已滅絕的很小的群居性半索動物,生存於寒武紀中期至石炭紀晚期的海洋中,其中志留紀時期的筆石化石甚多,被稱為「筆石時代」,奧陶紀大量繁盛,主要漂浮營生。因為牠們酷似古代西方使用的羽毛筆,故得名筆石。筆石分布廣,演化快,在地層對比中有獨特的價值。牠們曾長期被人誤作腔腸動物,後經學者用顯微鏡研究後確定其為半索動物門下的一,即筆石綱 。 

17-1-3 SO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氏對筆石 (音叉筆石)
奧陶紀 475ma.
英國 南威爾斯

筆石是奧陶紀最奇特的海洋動物類群,它們自早奧陶世開始即已興盛繁育,分布廣泛。
筆石是一類微小的蠕蟲狀生物,它們像今天的珊瑚蟲一樣群體生活。整個筆石群體僅有5釐米長,它們漂流在海面上,吃浮游生物,和今天鯨類所吃的大量微小海洋生物是一樣的。
對筆石是古無脊椎動物。因筆石體具有左右對稱的兩枝而得名。兩個筆石枝由下垂至上斜,胞管簡單,呈直管狀。生存在早、中奧陶紀。

16-4-4 so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50-3

RIMG3058.JPG

RIMG3059.JPG

RIMG3060.JPG

RIMG3061.JPG

RIMG3062.JPG

RIMG3063.JPG

RIMG3064.JPG

RIMG3065.JPG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邁入文明,幾千年的歲月悠悠就是歷史的表徵,當中當然也發明了各種改進生活的東西,所以生活就是歷史啊。

但是3億多年前的泥盆紀怎會出現螺絲釘呢! 難道是外星人曾經統治過地球.....

15-9-1 so 

竹節石

竹節石2

竹節石3  

Tentaculites 竹節石

泥盆紀

烏克蘭

母岩大小 12.5 x 10.5 cm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早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出現有外殼、硬質組織的生物之前,埃迪卡拉紀的內涵在於從原生動物( 單細胞生物,變形蟲、鞭毛蟲等)演變成後生動物(多細胞生物)的開始。但這些生物仍然無外殼、無脊椎、軟形。

比起寒武紀大爆發幾乎現今所有的38個動物門都出現,埃迪卡拉紀只有3個門 : 腔腸動物門、節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

埃迪卡拉紀的化石比較著名出現在澳洲南部及俄羅斯聯邦的烏克蘭、白海(大陸好像也有,請看黃博士的相關文章),此塊化石即來自烏克蘭的尼米亞似海葵,算是比較容易買到的埃迪卡拉紀化石。

13-8 so 

西元1946年左右,在澳州埃迪卡拉一帶的山丘上,發現許多化石,稱為「埃迪卡拉生物群」。這群生物生存於距今約六億年前的維德時代,是多細胞生物展開爆炸性演化之前的生物。與牠們之後出現的生物完全不同,埃迪卡拉生物群完全沒有骨骼和殼等硬組織,只有柔軟的肉體,和氣墊一樣的構造。大部份呈扁平狀態,也有體長達 一公尺 的。據推測牠們原來是居住在淺海的沙底。

 

古生物學家認為埃迪卡拉生物群不屬於現存任何生物群。歸類於與動物、植物同等級的分類階層,而稱之為維德生物界。埃迪卡拉生物群沒有硬體組織,故推測當時沒有捕食者存在。在這些化石中,也沒有一個生前受傷的例子。這些生物在當時沒有被其他動物捕食,牠們在海底過著和平的日子。美國的馬克梅納明以伊甸園來比喻,稱之為「埃迪卡拉樂園」。

 

  在進入寒武紀之前,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化石就幾乎都消失了。這大概是因為當時進入堆積物中的動物屍體增加,攪亂了海底,使得生物的屍體無法再以化石的型態遺留下來。而進入寒武紀後,許多具備捕食能力的多細胞動物出現了,這些沒有行動能力的生物,開始受到威脅,甚至淪為食物,推測埃迪卡拉樂園就是這樣毀滅的。(牛頓雜誌165期)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這是前年暑假中正紀念堂展出的長毛象特展,那次的展覽也有展出許多本土的哺乳類動物化石,當然也包括象類。本土化石主要提供者為王良傑及石頭學等。可惜不能拍照,所以只好把那次看展的紀念品跟大家分享。

每次看展,不管好壞我一定會買本手冊。根據以前的經驗,展覽過後要再買手冊就很難找了。另外下方的是文宣折頁,製作精美,帶回來收集做參考。

這是展場買的紀念品--精美的盒裝,往下看看裡面是什麼吧!?

原來是長毛象牙切片及官方保證書。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編號:0-36-1




黑糖口味麻花捲,上面還有一點紅色,裡面的鐵質氧化?形狀較為粗短。 

 

年代、產地及相關資料忘記了,回去再翻看看,只知道一個是肉食的、另一個是草食的爬蟲動物便便,至於哪個是哪個我也不會分

便便學在古生物學裡面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門學科,由便便的微量元素可以判斷當時的環境、氣候,由便便裡未消化的食物可以知道當時的食物鏈.....哪天有翻到更詳細的便便化石相關資料再補充說明。也歡迎大家提供相關資料或見解跟大家分享喔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