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台中東勢石角國小捐贈化石礦物,盡點小心意
老爹有心為地方建置一個化石館,勞心勞力,但心願達成,替他開心
李明昌校長也是很有心,才能促成美事
大家有心,小朋友的科普教育就有福了
下午則去大甲溪敲一下化石,結束有意義的一天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去金山高中捐贈化石並給學生及自然科老師上2堂化石入門的課。感謝金山高中校長、主任及老師的支持,看到學生及老師能夠觸摸化石而感到新鮮及問問題交流,就知道今天沒有白去了。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棘龍(Spinosaurus),意思為「有棘的蜥蜴」,生存於白堊紀的非洲北部,約為1億1400萬年到6500萬年前。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長度可達2.2公尺,長棘之間推斷有皮膚連結,形成一個巨大的帆狀物;然而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數種看法,包括調節體溫、視覺展示物。.

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之一,長度遠遠大於暴龍等傳統印象中的兇猛恐龍,但推測是陸地動物,但也偶爾會在水域中棲息,類似北極熊,被認為是以中小型恐龍以及魚類為食。

一個針對摩洛哥恐龍群的研究,認為森諾曼階的棘龍、鯊齒龍、三角洲奔龍的地理分布橫跨整個北非,所以有收到棘龍牙、鯊齒龍牙,仍應該收個三角洲奔龍牙才能構成生態的到齊。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耳菊石身體呈筒狀,寬鬆的肋條延伸至腹側,讓腹側像輪胎一樣。
肋條另一端向臍心延伸至一半交結於結節。殼的內環窄小、外環寬大,雖然內環窄下,但上面的結節依然粗壯明顯。
菊石長約5.7cm,母岩裁切好擺飾

18-26-2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是德國另一個地方產的口蓋,很多人可能會以為是蛤蠣、雙枚貝之類的,但其實它是菊石的顎器,也就是口蓋。口蓋是菊石軟體部份縮進去住室時蓋闔起來的那片,有分單口蓋及雙瓣顎,統稱口蓋。原本它只是菊石的顎器,屬於口部的一部分,後來研究顎器發展到最後特化為口蓋,所以這片是顎器、也是口蓋。圖4是菊石口蓋示意圖(網摘圖)、圖5是口蓋的分類(網摘圖)。

菊石化石很多,但顎器卻不容易被保留,其中以索倫霍芬這樣細緻的沉積環境保存口蓋化石最豐富(圖6),除此之外,北海道的我也有收集到(圖7),這樣就有3個不同地方的口蓋。

 

以下是張朝欣所翻譯提供:

過去古生物學者提出了幾種aptychus(sensu stricto )功能的建議:下頜骨,保護雌性性腺,保護性鰓蓋,壓載/沖洗底棲動物,過濾微型動物和噴射推進機構。

2014年新的一種功能講法:aptychi用於菊石前後運動時候的穩定(在向前覓食和向後游泳期間,穩定移動產生的搖擺)。

所以Aptychi是多功能的,最常見的是聯合餵食(下顎,沖洗,過濾)和保護(鰓蓋),和/或推進(壓載,泵,潛水和穩定平面)。

有趣吧,跟手一樣,不會只有用來做一件事情而已

18-26-4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