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又發現一種愛吃魚的恐龍!根據加拿大科學家研究化石後發現,曾在中國活動的一種小型恐龍,除了以鳥類為食物外,更在其肚子中發現魚的殘骸,因此斷定這種恐龍也是愛吃魚的恐龍之一。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觀察在去年在中國遼寧省發現的化石後推定,遠古時期的小盗龍(Microraptor)獵食範圍相當廣泛,且超乎想像,從會飛的,到陸地上走的,甚至海裡游的魚,都曾是牠們的盤中飧。研究者皮爾森指出,「我們很幸運從小盗龍化石,清楚地看見魚的殘骸,過去人們只認為有棘龍與小型美頜龍科恐龍,才是偏愛以魚為食物的恐龍。」

科學家認為小盗龍主要棲息在樹上,其大小約等於現今的鴿子一樣,且以其他小型鳥類及哺乳類動物為食物,但從最新出土的化石證據指出,小盗龍也有可能大到像老鷹一樣。皮爾森表示,最新證據判斷,小盗龍活動範圍其實應該更廣闊,而且其食物來源也很廣泛,因為演化的關係,小盗龍牙齒已發展成鋸齒狀,可以用來捕抓表面較滑溜的生物,例如魚,他說,「牠們主要的食物並不是魚類,但是已經慢慢演化成可以吃魚。」

去年在中國發現的化石,據推測應該是在1.2億年前因火山爆發後,噴發出火山灰而將恐龍深埋在地底下,當地除了證實是小盗龍最活躍的範圍外,也發現許多魚的化石。

從已知的小盗龍化石發現,牠們體長約90公分長,重約1公斤,擁有4隻翅膀,是目前發現最小型的恐龍之一,同時擁有羽毛與翅膀。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Evolution》期刊。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放大50倍拍攝的照片,其實還可以放大到200~250倍,但由於手持會晃動、鏡頭也很難對焦,所以很勉強拍到50倍而已。雖說如此,琥珀裡的微觀世界還是很驚人、很有看頭 !

以下的原始標本:

1

2

3

4

  

放大50倍

薄翅的葉脈膜長這個樣子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口氣收集了8種,然後把他們佈置成一個標本盒,就是球接子蟲一族啦

這8種有些特徵明顯,有些細微的差別處有待研究發掘,總之,標本就是先買來再說啦,有興趣的人再去慢慢研究啦

球接子蟲是三葉蟲裡最特別的一個目,它盲眼,體無分三葉,中間有體節卻把頭尾分對稱。雖然不若一般三葉蟲雄偉,但小巧可愛也是吸引很多人的喜愛

14-11 so 

呵呵~像不像一個小娃兒....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蛋白石很貴很貴而且也不好買,所以先收個一小丁點的蛋白石木化聊表心意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實則黃大一博士提供的標本及研究方向啊!!但怎都沒提黃博士的名字 

〔自由時報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恐龍巨大身軀如何長成,過去一直不清楚,成功大學教授謝達斌、博士後研究員彭信榮,利用國家同步輻射中心等設備,掃描侏羅紀早期、距今最古老恐龍「中國祿豐龍」胚胎骨骸樣本,發現到微量殘存的有機質,觀察到胚胎期快速成長,胚胎像雞、鳥一樣會在蛋內活動等,從而解讀出胚胎發育史,並將傳統巨觀的古生物學研究,帶入奈米微觀新境界。

 

「恐龍胚胎發育史」研究成果,獲國際期刊自然(nature)高度認同,是四月十一日出刊的封面故事。

 

該項研究由成大客座特聘講座教授羅伯瑞茲所領導,台灣五位學者與加拿大、澳洲、中國、德國等學者並列作者,謝達斌、彭信榮負責奈微米造影分析。

 

謝達斌表示,過去要將化石切片做研究不可行,而且動物殘骸經過億萬年的擠壓,有機體幾乎都已破壞殆盡,傳統的古生物學研究多是由外觀、型態、比對等方式著手。

 

但在國家同步輻射中心的儀器設備下,得以用非破壞方式,掃描了羅伯瑞茲、以及團隊成員之一黃大一教授所提供的約廿個距今一億九千五百萬年前,不同發育時期的中國祿豐龍胚胎化石樣品,從中找到了稀少殘存的有機質,再經冷凍電鏡解析,前後以一年時間解讀出祿豐龍的胚胎發育史。

化石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